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滾動 > 正文

玲娜貝兒為何讓人“上頭又下頭” 如何看待玲娜貝兒熱?

時間:2022-01-11 11:46:53    來源:北京青年報    

爭議

頻登熱搜 玲娜貝兒為何能“破圈”

玲娜貝兒系列產品9月首發(fā)即引發(fā)搶購,之后有人在網(wǎng)上高價拋售引發(fā)質疑。對此,上海迪士尼方面曾回應,迪士尼從未進行饑餓營銷,玲娜貝兒毛絨玩具為常規(guī)商品,后期將會不斷補貨,建議消費者理性對待。

盡管如此,玲娜貝兒的故事很快就進入第二階段:因為粉絲眾多,很快玲娜貝兒的粉絲群體就有了分化。

首先是“狐貍人偶粉”和“扮演者粉”的爭論。爭論的重點在于:“人們是更喜歡人偶的那層皮,還是更愛里面扮演的人?”這種爭論很快出現(xiàn)了分化,喜歡玲娜貝兒人偶形象的粉絲被稱為“狐貍粉”,喜歡內在扮演者的粉絲被稱為“內膽粉”。而且形成了鄙視鏈:“狐貍粉”看不上“內膽粉”——“內膽粉”則認為,可愛的人偶都是由人扮演,應該尊重。“玲娜貝兒的可愛,是工作人員的功勞”。

就是內膽粉們也各有所愛。一位技術流網(wǎng)友分析,“目前認為,(玲娜貝兒)的扮演者可能至少有三名女生。或因為身高不同,導致同一款玩偶服褲子穿在身上之后有形態(tài)差異。區(qū)分靠褲子:七七(七分褲)、九九(九分褲)、堆堆(堆堆褲)……劃分的標準也很簡單,七七是大大咧咧,九九是清清甜甜,堆堆是活潑好動。”由于扮演者的不同,玲娜貝兒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同的。對此,內膽粉們也是各有所愛,彼此之間形成了不同喜愛流派,爭執(zhí)不斷。

直到“玲娜貝兒下頭”等詞條登上熱搜,玲娜貝兒粉絲群內部,開始產生了更劇烈程度的討論,與此同時,這也讓玲娜貝兒在更大范圍里破圈了。

“玲娜貝兒下頭”事件,來源于有網(wǎng)友認為玲娜貝兒對不同游客區(qū)別對待——一位來合影的女孩因站錯了位置,玲娜貝兒“很生氣”,在拍照時跑到了很遠的地方,雙手交叉在胸前,讓人感覺很傲嬌;另一位女孩在排了兩個小時的隊之后,希望玲娜貝兒搖搖尾巴,玲娜貝兒則直指出口,作出踩“愛心”的動作;而一旦碰到帥哥,玲娜貝兒又互動又牽手,很是激動——這些視頻被網(wǎng)友剪輯后發(fā)布到各大社交平臺,引發(fā)熱議。

于是,新一輪爭論又開始了——“玲娜貝兒是不是雙標?”“七、九、堆,是哪位‘內膽’造成了如今的情況?”“人們的關注點應該集中在人偶上,還是應當集中在扮演者上?”

很多人開始感嘆,玲娜貝兒不再可愛,“我下頭了”。

在網(wǎng)友Rzx看來,玲娜貝兒的諸般傲嬌更多是在“故意”活躍氣氛。“當然,如果是演職人員個人問題,希望迪士尼加強培訓,圓人們的童話夢,至少要讓游客感覺到不虛此行。”

也有相對理性的年輕人表示,“上頭”“下頭”幾番熱潮背后的最大受益者或許并非玲娜貝兒本身。

網(wǎng)友小云告訴北青報記者,“感覺玲娜貝兒就像是一種潮流。”小云認為,就像是之前同學們熱衷開盲盒,抑或是前任迪士尼偶像星黛露,大家的熱情風起云涌,又快速云淡風輕,“畢竟智者不入愛河,流量的時代大家都在追崇潮流。玲娜貝兒之后,還會有新的潮流到來。”(文中熙然、小云、Rzx為化名)

對話

引導粉絲的基礎是先理解粉絲在干什么

如何看待玲娜貝兒熱?北京青年記者專訪了長期致力于粉絲文化研究的傳播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青年教師尹一伊。

虛擬人物“實體化”承擔偶像功能

北青報:玲娜貝兒為什么能具備那么高的熱度和圈粉能力?

尹一伊:我希望能從粉絲文化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當虛擬人物正逐漸實體化、人類化,并開始逐漸承擔一些真人所承擔的偶像功能時,這個虛擬偶像如何與粉絲建立情感聯(lián)系,很值得研究。

一方面玲娜貝兒確實很可愛,大家喜歡很正常。另一方面,在“流量明星”這件事上,玲娜貝兒的底層邏輯和流量明星確實相似。

流量偶像大部分并不是在販賣他們的代表作或者業(yè)務能力,而是靠販賣人設和某些可供想象的特質來吸引粉絲,而這些人設特質往往不是現(xiàn)實生活中觸手可及的。

大家在網(wǎng)上說玲娜貝兒可愛、傲嬌、暖心等等,這是因為玲娜貝兒被包裝成了具有某些特質人格的明星——這是典型的流量明星的邏輯。

粉絲站隊背后是在爭奪話語權

北青報:如何看待“人偶粉”“內膽粉”爭論?

尹一伊:這是伴隨虛擬人偶偶像而來的很重要的文化問題:你喜歡的是這個偶像本身,還是扮演他的人?

粉絲喜歡偶像是因為一些具體的特質。“過渡客體理論”認為,粉絲需要在他崇拜的客體身上找到一些特質,以此來溝通自己的精神需求和現(xiàn)實世界——這些特質是粉絲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去抓住的、見到的。

大家對玲娜貝兒的討論也正因如此:一些人喜歡人偶本身可愛、毛茸茸特質,一些人喜歡工作人員在扮演玲娜貝兒時展現(xiàn)的活潑、傲驕……這些特質出現(xiàn)在一個人身上很正常,但玲娜貝兒只是一個有著很強表演性的人偶偶像,最終會導致這些特質和人格是割裂的,于是人們會把人偶和扮演者分開來看,從而引起爭論。包括大家對扮演者七七、九九、堆堆的猜測和拉踩,本質上還是關于扮演者和人偶的爭論所致。至于成為一種流量的現(xiàn)象,是流量邏輯和技術邏輯在助推。

北青報:玲娜貝兒只是虛擬偶像,但粉絲依然會為了它爭吵和站隊。為什么粉絲文化總是會伴隨各種各樣的爭論?

尹一伊:在流量時代,一旦在社交網(wǎng)絡里上了熱搜,偶像可見的范圍增大了——從小的粉絲圈子進入了更大范圍的公眾視野。這個時候,粉絲會開始爭奪對話權。

可見度可以理解成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中的范圍。拿玲娜貝兒舉例,當有各種各樣的網(wǎng)紅,各種意見領袖,包括表情包去討論它,上熱搜……玲娜貝兒就從粉絲圈出圈到了更大的社交平臺,在資本邏輯和平臺技術的共同作用之下,它的可見度增加了。

玲娜貝兒走紅后,有人認為是人偶可愛,有人認為是里面的扮演者可愛。持有不同觀點的人希望自己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就會開始大量發(fā)帖。

也不是說“有飯圈就是會吵架”,而是當偶像有了大范圍的可見度之后,粉絲存在半不得已的狀態(tài):我要讓大家看到對我偶像比較好的內容,所以必須要把我不想讓公眾看見的內容刷下去。

粉絲間的爭吵其實可以理解成大家會為了維護偶像,去爭奪話語權。

隨時“狩獵”粉絲群體移情快

北青報:以前大家喜歡一個明星,會很長情。但如今,粉絲對偶像的感情會很快遷移。這說明了什么?

尹一伊:雖然現(xiàn)在大家在說“下頭”,但爭論還在持續(xù)。這表明,偶像還有熱度。對年輕粉絲,特別是很多00后來說,成為粉絲是他們的生活方式;加上偶像產生的速度也很快。所以,年輕人可能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喜歡那個,隨時處在一個“狩獵”的狀態(tài)里。這段時間是玲娜貝兒,過一陣子則變成迪士尼或者環(huán)球影城推出的新偶像。

“偶像-粉絲文化”是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如今,很多人一講到粉絲,就會預設批判的立場。我覺得應該先理解粉絲到底在干什么,理解“偶像-粉絲”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畢竟,引導的基礎在于理解。

當今虛擬偶像產業(yè)發(fā)展中,有兩個并行的趨勢:偶像特質的虛擬化,以及玩偶偶像的實體化。玲娜貝兒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這個趨勢。人偶背后的扮演者、他們的體驗、粉絲在其中的角色,以及所謂的“內膽”等等,都可能會成為新的議題。在新的粉絲經濟環(huán)境里,相信很多虛擬人物都在嘗試這樣的探索。(記者 張知依)

潮流檔案

■姓名:玲娜貝兒

■昵稱:川沙妲己

■生日:9月29日

■事跡:熱搜榜“霸榜”

自“出道”以來,玲娜貝兒在小紅書已有近600萬篇筆記,在抖音上有超過3.6萬個相關視頻,整體播放量累計超16億次,而微博“玲娜貝兒”話題詞條的閱讀更高達5.6億,被討論超過380.8萬次。北青報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截至2021年底,其已經至少26次登上微博熱搜榜,其中11次沖上熱搜榜TOP10.3次問鼎榜首,平均在榜時長為5.7小時。(記者 張知依)

關鍵詞: 玲娜貝兒 上頭又下頭 虛擬人物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