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陜西考古博物館4月28日試行開放 顏真卿書《羅婉順墓志》將首次亮相

時間:2022-04-20 21:39:47    來源:騰訊網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鄭重 供圖

如何一站式打卡陜西考古出土的文物?歷時10余年建設而成的陜西考古博物館備受期待。4月20日,封面新聞記者獲悉,全國首座考古學科專題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將于4月28日對公眾試行開放。試運行期間每日限流1500人,觀眾可以提前5天預約免費門票。

這是“十四五”期間陜西省完成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作為全國成立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省級考古研究機構,率先提出建設考古學科專題博物館的構想,終于建成集考古發(fā)掘、科學研究、文物保護、教育展示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考古博物館。

▲ 陜西考古博物館

全國首座考古專題博物館

陜西省考古博物館以考古學學科發(fā)展為主線,以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出土的遺跡遺物為展示對象,向公眾展示考古調查、勘探、發(fā)掘與現(xiàn)場保護、實驗室修復、文物考古學研究及反映考古學科發(fā)展史。博物館依托陜西近百年來的考古發(fā)掘研究成果及20多萬件出土文物,全面揭示考古工作“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重大意義,詳細講述人類發(fā)展史、文化發(fā)展史、文明發(fā)展史,體現(xiàn)不同歷史階段考古工作理念、技術、方法發(fā)展演進。

博物館位于西安市長安區(qū)郭杜街道周家莊村南,南依秦嶺,東鄰香積寺,建筑風格與秦嶺生態(tài)區(qū)和千年古剎的文化風格融為一體,總用地面積250畝、總建筑面積36000余平方米,全方位推動考古學科轉型,打通從考古發(fā)掘到保護、研究、闡釋、展示、傳播的學科全鏈條。

▲ 展出文物

九成文物首次與觀眾見面

博物館展廳共有三層,展出文物4218組5215件,九成以上珍貴文物首次與觀眾見面,例如石峁遺址的石雕、壁畫、樂器,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中國考古首次發(fā)現(xiàn)的四要素齊全的二十八星宿圖,顏真卿書的《羅婉順墓志》等文物,備受期待。

常設展覽以“考古圣地 華章陜西”為主題,分為“考古歷程”“文化譜系”“考古發(fā)現(xiàn)”“文??萍肌彼膫€篇章。此外,室外有田野考古主題展示區(qū)、歷代磚砌展示區(qū)、陶瓷石刻文物展示區(qū)等。

▲ 考古歷程篇

考古歷程篇以大量實物和圖片資料展示陜西考古的誕生、發(fā)展和成熟歷程,分為《金石稽古 證經崇禮》《科學考古 興史救國》《順應時運 考古揚帆》三個單元,涵蓋了半坡遺址、周原遺址、秦陵兵馬俑、法門寺、耀州窯等重要遺址的發(fā)掘以及漢唐都城、帝陵等“大遺址”考古工作新理念和新方法的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發(fā)現(xiàn)篇”分三個單元,主要介紹陜西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重點考古項目。第一單元“探源文明 構建先史”,重點展示楊官寨、蘆山峁、石峁三個都邑遺址;第二單元“尋蹤帝國 盛世再現(xiàn)”,介紹陜西境內極具代表性的秦、漢、唐遺存;第三單元“追跡古都 陶冶風雅”,主要展示以耀州窯址、呂氏家族墓等為代表的宋代之后的陜西考古發(fā)現(xiàn)。

▲ 考古發(fā)現(xiàn)篇

據了解,不少館藏文物的展簽上標注了首次、唯一、最早的字眼,頗具特色:石峁遺址出土石雕人頭20余件,為中國首次發(fā)現(xiàn);劉家洼春秋芮國遺址出土的1件青銅小罐,殘留物為水、碳酸鈣和動物油脂,是目前中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男性面霜類化妝品;渠樹壕漢代磚室壁畫墓的墓室頂部星象圖,是我國考古首次發(fā)現(xiàn)的具有星形、星數、圖像、題名四要素的二十八星宿圖,可以看到有北斗七星、伏羲、女媧、牛郎織女等;孝陵是目前唯一一座經過發(fā)掘的北周帝陵,出土帝、后陵志、十三環(huán)玉帶、玉璧等隨葬品,這些珍貴文物都是出土后的首次展出。

▲ 展出文物

試運行期提前預約免費票

據悉,陜西考古博物館將于2022年4月28日至7月31日對外試行開放,每周三(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閉館。每日上午9點開放,下午5點閉館。

試運行期間門票免費,觀眾可以提前5天(含當日)通過“考古陜西”微信公眾號線上實名預約訂票。博物館在試運行期間采取限流措施,每日限流1500人,分為上午9點、下午2點兩個批次自動放票。

根據疫情防控的要求,觀眾需要持陜西一碼通(綠碼)、通信大數據行程卡(綠色)、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和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并測溫后入館參觀。

關鍵詞: 考古發(fā)掘 試運行期間 新聞記者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