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社會 > 正文

云南祿勸:民生小實事成為幸福指數(shù)飆升的“助燃劑”

時間:2022-11-11 05:25:14    來源:云南網    


【資料圖】

昆明市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堅持黨建引領,“民生小實事”辦理從“小切口”入手,整合資源、動員多元主體參與,切實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隨著162件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小事情”辦結見效,祿勸縣民族地區(qū)幸福指數(shù)正往上飆升。

“幸福小食堂”讓留守老人享受到舌尖上的“美滋味”

祿勸縣青壯年外出務工數(shù)量龐大,農村空巢獨居老人多,吃上熱乎乎的飯菜成了他們的期盼。為破解老人“吃飯難”問題,則黑鄉(xiāng)、中屏鎮(zhèn)精準對接老年人需求,建起了“幸福小食堂”?!靶∈程谩苯ㄔO按照“政府補一點、村委會出一點,群眾籌一點”的原則,積極動員協(xié)調群眾、致富帶頭人、新鄉(xiāng)賢等社會力量參與。“小食堂”讓農村留守老年人吃上了暖胃餐,享受到了舌尖上的“美滋味”,還將居住分散的老人們聚在一起,一同吃飯、聊天,老人們有伴了,幸福感也更強了。

“泥巴路變水泥路”讓老百姓走上舒心愉悅的“幸福路”

“永翠一組原來的進村路是1981年村民投工投勞修通的,比較窄又沒有硬化,不下雨還好,一下雨全是泥,更加不方便。”茂山鎮(zhèn)永翠村在多方努力下,爭取到縣級進村道路硬化資金38.08萬元。但該路段途經其他村組的地界,路基加寬占用土地需補償2.17萬元左右成了項目實施的難題。為破解“出行難”問題,村民協(xié)商后,村內年輕人紛紛表示:“占了自家的地不用補償,占用其他村組土地的補償款大家來捐,項目也可以出工出力。一夜間,村民捐款3.79萬元,補償款才有了著落,項目得以順利實施,泥巴路變水泥路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p>

“鄉(xiāng)間齊心橋”讓人背馬馱的生產成為“過去式”

湯郎鄉(xiāng)砍鄧拉小組地處金沙江沿岸的大山深處,砍鄧拉小河把56戶農戶與全村44%的土地隔在東西兩邊,幾輩人肩扛馬馱,每年輪作要比其他村組多投入生產成本6萬元左右,遇到收成不好時,農民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修一座橋成了大家最盼望的事。為破解“生產難”問題,建設生產用橋被列為2022年板橋村民生小實事辦理項目,小橋建設總預算8.2萬元,除用村集體經濟幫助解決的5.6萬元外,剩余資金缺口怎么補足又成了“頭疼事”。群眾的困難還得群眾想法子解決,村民商議后同意村“兩委”提議:由“村兩委+村小組+施工隊”共同解決,施工用料就地取材,施工隊負責關鍵技術不收工時費,村上管吃管住,搬運水泥砂石料、拌料、橋體澆筑等體力活由村民投工投勞。這樣,一座現(xiàn)代水泥鋼筋橋就這樣建成了,村民起名為“齊心橋”。它打通了村民生產勞作的“最后1米”,實現(xiàn)了農業(yè)生產人背馬馱向馬車、三輪車的轉變,也讓人背馬馱成為了“過去式”。

“田間小水窖”讓臍橙甜到農民朋友“心里頭”

崇德街道岔河村位于普渡河上游。2020年,岔河村建成400畝臍橙生產基地,畝產1.2至1.5噸,畝均產值10000元以上,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全村駛上了致富的快車道。為壯大村民致富產業(yè),2022年全村有102戶村民有意新栽種臍橙600畝,但只有山地較高處有空地,因灌溉設施不足、功能老化,輸水管路、溝渠年久失修等問題,“灌溉難”成了臍橙發(fā)展的“絆腳石”,村民想修建水窖的愿望更加強烈。岔河村“兩委”了解到群眾需求后,組織村民議事會討論制定了能滿足個性化需求的方案:有需求的村民按標準自建水窖,驗收通過后每個水窖補貼4000元。用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群眾自己動手,建成“小水窖”114個,為600畝新栽種臍橙引來了“生命之源”。如今的岔河村,綠水青山正變成一座座金山銀山。

云南網通訊員 趙書慧

關鍵詞: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