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從李靖、李勣、魏徵 看貞觀年間不動聲色的君臣博弈

時間:2022-04-14 19:35:01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貞觀八年(634)正月,李世民準備派遣觀風俗使到各地巡視,在人選問題上考慮再三,總是不太滿意。

李靖建議他派魏徵去,李世民不同意:"魏徵要陪在我身邊,隨時規(guī)勸我的,離開一天都不行。"

最后李世民選定的13個人里沒有魏徵,卻有李靖。

李靖何等聰明,到了冬天,就以"足疾"為名,提出辭職,十一月初三,批準李靖的申請,保留其待遇。

李世民特地委托岑文本傳話:"朕看歷史上這么多名臣,身居高位,享受富貴,其間懂得知足道理的人卻不多。不管有沒有本事,占著位子就不退;就算健康不佳,還是一味堅持。你能識大體,太值得嘉獎啦!朕今天不是為了成就閣下的志向,更是為了使閣下成為一代楷模。"

幾天后,吐谷渾進犯涼州的消息傳到長安,李世民下詔大舉討伐。

此時李世民心中最理想的人選,就是名將李靖能帶兵出征,只是顧慮他歲數(shù)偏大,身體不好。

聰明的李靖在知道這事之后馬上對宰相房玄齡表示:"靖雖年老,固堪一行。"

李世民聞聽,龍顏大悅,十二月初三,就任命李靖為西海道行軍大總管,統(tǒng)帥各路軍馬。

次年,西征大軍經過在今天青海興海、共和、西寧等地的一系列戰(zhàn)斗,取得大勝。

這次出征,李靖也不省心:李道彥違反節(jié)制擅自攻擊黨項族;樊興逗留失期;大將薛萬均和契苾何力為爭功還動了刀子;更頭疼的是,因為治高甑的罪--沒有如期抵達規(guī)定地區(qū),反被高甑誣為"謀反"。

回家以后,李靖從此杜門謝客,即便是親戚也很難見到他老人家了。

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前后一個月,"足疾"的意義有何不同。

在擔任觀風俗使之后以"足疾"為理由辭去職務,還得到皇上的嘉獎,這是十一月初三的事。

如果"足疾"是真的,哪能負擔遠征的辛苦?

如果"足疾"是假的,那么,只能說這是貞觀君臣博弈的借口,這是對李世民對他不夠重視不很親密的態(tài)度的反饋。盡管急流勇退得到皇帝的表彰,李靖還是不能真的忘情事功,專心修腳,一旦有機會有可能,他還是會主動請纓。

從十一月初三到十二月初三,"足疾"沒有更嚴重,也沒有康復,它只是一個借口,可以有,可以沒有,需要它有就有;如果不需要這個理由,盡管依然"可以有",但又何妨"真沒有"?

李世民甚至根本不用問李靖的腳到底行不行。

再看魏徵的故事。

魏徵是貞觀名臣,沒有他,貞觀之治就暗然失色。

貞觀十七年(643)正月,魏徵病危,李世民派來看望的使者一批又一批,中郎將李安儼還住在魏府,隨時向皇帝報告消息。

李世民還表示把衡山公主許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

魏徵病逝,李世民下令朝廷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前往送葬;給送葬隊伍配備皇家儀仗;陪葬昭陵。

魏太太認為喪事規(guī)格太高不符合魏徵做人做事的風格,堅持不用皇帝賜予的儀仗。

李世民親自為魏徵撰寫碑文,并且親自書寫。

他對侍臣說了一段很有名的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同"歿"),朕亡一鏡矣。"

同年七月,曾經信誓旦旦的李世民又改主意了。

魏徵曾經推薦杜正倫和侯君集有宰相之材。

但魏徵身后的幾個月里,侯君集因為與太子李承乾合謀造反的罪名被殺;杜正倫也因為泄露李世民的話而被降職處分,李世民還因此懷疑魏徵結黨營私。

這時有人說魏徵的壞話:老魏曾經把自己前后上奏的諫章給負責搜集檔案記錄政治的褚遂良看,其意當然是留名青史。

李世民聽了很不高興,認為這是對皇權的不尊重,是暴露君主的缺點來博取個人的美名。一怒之下,李世民下令廢除衡山公主下嫁魏叔玉的婚約,還下令推倒了由他本人撰文并書寫的墓碑。

李世民和魏徵的君臣合作與互相信任是貞觀之治的華彩樂章,誰能想到,在魏徵身后半年時間,竟然出現(xiàn)悔婚、踣碑的鬧劇。

直到貞觀十九年(645)征高麗失敗,李世民反省起來說了一句:"魏徵若還在,一定不會讓我有高麗之行!"

再看李勣。

李勣(594~669)也是名將,可以和李靖相提并論的名將。

某次李勣患病,醫(yī)生開的藥方里有一味"須灰",李世民親自剪下自己的胡須,為之和藥。

李勣感動得熱淚盈眶磕頭磕出血來,李世民大度地說:"這都是為了社稷啊,不是為你個人,謝什么?"

對于李世民來說,李勣屬于值得信賴的人。

有一次宴會,李世民對李勣說:"我看群臣當中可以把太子托付給他的人,你是第一人。你當年不辜負李密,相信你也不會辜負我。"

李勣激動不已,流著眼淚說著客氣話謝恩,使勁咬自己的手指咬到出血(現(xiàn)在已經不知道這是什么風俗什么意思)。

那天李勣喝多了,大醉,李世民解下自己穿的御袍披在李勣身上。

為了拉攏李勣,李世民十分用心。

貞觀二十三年(649),李世民對太子李治有一番推心置腹的談話:"李世勣這個人才智有余,但你對他沒有什么恩德,恐怕不能很好地控制他。這樣辦,我給他降級處分,如果他得令即行,一旦我去世,你就可以重用他,讓他當宰相;如果他得到我的命令不馬上上路,我就殺掉他!"

五月間,突然就任命李世勣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銜)為疊州(在今甘肅迭部縣)刺史。

洞察皇上心意的李世勣,接到任命,二話不說,連家都沒回,第一時間就上路赴任去了。

沒幾天,李世民去世了,六月初一太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六月初四,李世勣由疊州都督提升為洛州刺史,同月又提升為同中書門下三品,九月又提升為左仆射。

君臣之間的政治博弈稀松平常隨處可見,君臣之際難相處則是帝制時代長期困擾人們的政治難題。

政治就是政治,沒有溫情。

李世民知道,李靖、李勣、魏徵們也知道。

貞觀時期的君臣博弈,在歷史上還算是處理得比較好的。

(作者:孫文泱?)

(摘自《學習時報》)

關鍵詞: 觀風俗使 貞觀之治 同中書門下三品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