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朱元璋為“清君側(cè)”設置了1個前提2個條件,朱棣能滿足幾個

時間:2022-04-16 13:48:52    來源:《皇明祖訓》《明太宗實錄》

聲明:文中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在齊泰、黃子澄等人的支持下,立刻著手開始削藩。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先后將周、齊、湘、代、岷五位藩王貶為庶人,然而就在朱允炆準備對燕王朱棣下手的時候,朱棣率先以"清君側(cè)"的名義起兵。

為爭取輿論支持,朱棣在起兵之前發(fā)了一篇告文,內(nèi)容摘要如下:

(朱允炆)信任奸邪,悉更祖法,諸王小過,便見削奪……我守藩以來,一心敬慎,奉法守分,不敢違越,比用讒邪之言,無故輙見疑忌……其導少主所為,率皆反道背德……此皆奸臣所為,非出朝廷之意……《祖訓》云:……如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予已上書陳情,請誅奸臣,今少主為奸臣所蔽,恐不見答,則惟應以爾等往清君側(cè)之惡……恭朝闕庭謁拜陵寢,然后退守舊藩。

可以看出,朱棣先是強調(diào)周、齊、湘、代、岷等五王并無大錯,不應該受此懲罰,而后陳述自己忠君愛國反而遭受猜忌的事實,最后將其歸為是奸臣所為。在此基礎上,朱棣說出自己的目的,即依據(jù)《祖制》起兵進行"清君側(cè)"。那么,朱棣起兵告文中所說的《祖制》,對清君側(cè)具體是怎么規(guī)定的呢?

朱棣所說的《祖制》也就是《皇明祖訓》,里面確實有朱元璋關于藩王"清君側(cè)"的相關記錄,具體如下:

凡朝廷新天子正位……如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tǒng)領鎮(zhèn)兵討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營,王朝天子而還。如王不至,而遣將討平,其將亦收兵于營。將帶數(shù)人入朝天子,在京不過五日而還,其功賞續(xù)后頒降。

可以看出,朱元璋規(guī)定藩王起兵靖難必須有個大前提,那就是"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在這個大前提上,藩王起兵"清君側(cè)"還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必得天子密詔;第二,結(jié)束之后必須還朝于天子。

將兩份文書對照分析,朱棣以朝廷"諸王小過,便見削奪"來回應"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的大前提,而后"少主為奸臣所蔽,恐不見答"來解釋為何沒有天子密詔,最后又承諾"恭朝闕庭謁拜陵寢,然后退守舊藩"。然而,拋去這些文字修飾之后,事實是怎樣的呢?

首先,朱棣指責朱允炆"諸王小過,便見削奪",是有一定道理的。雖然朱允炆聽從黃子澄的建議,先從有問題的藩王下手,但周、齊、湘、代、岷五個藩王確實不是什么大奸大惡之徒,按照《皇明祖訓》中對藩王"雖有大罪,亦不加刑;重則降為庶人"的量刑原則,對這五位藩王確實處罰過重,湘王就不甘欺辱自焚而亡了,而且就當時而言,燕王朱棣也基本是有功無過。

除此之外,朱棣的其他說辭就完全站不住腳了。"少主為奸臣所蔽,恐不見答"根本就是沒有密詔的一種強詞奪理的解釋,"清君側(cè)"成功后還朝于天子更是天方夜譚,針對這點朱棣在南郊告天的詔書中解釋說,"允炆自棄于天,闔宮自焚",但即便是這樣,按照朱元璋規(guī)定的皇位繼承原則,皇位的繼承順序也應該先是朱允炆的兒子,而后是朱允炆的兄弟,最后才可能是朱棣這一輩的叔叔們。

綜合來看,朱元璋設置的關于藩王起兵靖難的1個前提、2個條件,朱棣也就勉強算得上滿足半個大前提,因為齊泰、黃子澄等人算不得奸臣,頂多也就是書生意氣比較重罷了。至于其他兩個條件,則完全不滿足。當然歷代斗爭都講究個成王敗寇,歷史永遠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所以才有了后來滿朝文武四次湊請朱棣登基稱帝,朱棣"迫不得已"才登基的歷史記載。

更多歷史細節(jié)請關注我的賬號:文史并蒂。

史料來源:《皇明祖訓》《明太宗實錄》

聲明:文中圖片來源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作者刪除。

關鍵詞: 可以看出 對照分析 迫不得已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