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全球熱議:劉備臨終之前,為何把兵權(quán)交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

時間:2022-06-29 08:44:49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春意寒,蓉城孤。自知將不久于人世的劉備,給諸葛亮、李嚴等人托付蜀漢的后事。

這是章武三年(223年)的春天。


(相關(guān)資料圖)

劉備托孤時,有一番話頗有深意--"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是說給諸葛亮的。翻譯成白話文大意如下:諸葛君您的才能,強于曹丕10倍,可成安邦定國的大事。如果我子劉禪是可造之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這個才能,君可取而代之。

這樣一番話的背后有何深意?

以劉備的心機,當然不會試探完了就作罷。把軍事權(quán)交給李嚴,把政務(wù)權(quán)交給諸葛亮,就可以視為這次托孤談話的直接成果。

1、劉備臨死前再顯梟雄本色

三國亂世,群雄紛起。

扯出光復(fù)漢室大旗的劉備,在群雄眼里是什么形象?兩個字--梟雄。熟讀《三國演義》的人知道,這個評價來自曹操。其實,歷史上最早這樣評價劉備的,是周瑜和魯肅。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今人眼里的劉備就是個老實孩子,還有點兒懦弱甚至窩囊。但是周瑜和魯肅一致認為,劉備有"梟雄之姿"、是響當當?shù)?天下梟雄",斷言他不會久居人下……

何為梟雄?就是"驍悍雄杰之人",通俗地講,就是性格剛強、勇悍、有野心的人。以劉備之梟雄本色,斷無把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的道理,哪怕是與自己有"魚水關(guān)系"的諸葛亮。

因此,對于他托孤時"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言可一笑了之。除了可以理解為是對諸葛亮的試探,也是他臨死前梟雄本色的再次顯現(xiàn)。

對此,下列的結(jié)果也可證明--諸葛亮在劉禪繼位的元年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開建府衙處理事務(wù)。隨后又任益州牧,蜀漢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來決斷。但是臨死前托孤時,李嚴是與諸葛亮共同接受遺詔的,李嚴被任命為中都護。

中都護這個職位,等同于周瑜在東吳擔任的大都督,是蜀漢軍事的大總管。劉禪繼位的元年,李巖又被封為都鄉(xiāng)侯、持符節(jié)加封光祿勛。

政事交給諸葛亮,軍事交給李嚴。這就是劉備作為世之梟雄的本色流露:為了將來不出現(xiàn)諸葛亮的一脈獨大,選定李嚴作為另一支力量,促進蜀漢政權(quán)的平衡與穩(wěn)定。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劉備這樣安排并非是不是信任諸葛亮,而是作為合格的政治家,懂得世間萬物都要講究平衡與穩(wěn)定。

現(xiàn)在,我們需要疑問的是--為什么要選李嚴?李嚴的哪些能力得到了劉備的認可?

2、李嚴軍事能力有多強?

李嚴,被劉備選擇成為平衡諸葛亮的一支力量,絕非一時心血來潮。因為在章武二年,也就是劉備死前頭一年,李嚴就被召進了永安宮,成為了尚書令。

這個任命極有深意--所謂尚書令設(shè)置于漢武帝,設(shè)立目的就是為了削弱、制約相權(quán)。東漢時,尚書令的職權(quán)進一步擴大,成為"三獨坐"之一。以漢室宗親、大漢皇叔號令天下的劉備,給李嚴安排尚書令的職位,是對這項漢制傳統(tǒng)的延續(xù)。

劉備相中了李嚴的什么呢?無疑,軍事才干是第一位的。5000蜀兵破敵兵數(shù)萬人,這是李嚴得以進入劉備視野的第一仗。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劉備已入主成都8年。蜀中強盜馬秦、高勝等率數(shù)萬人起兵。恰巧劉備不在漢中,成都也十分空虛。危急時刻,時任犍為太守、興業(yè)將軍的李嚴沒有等待援兵就率部出征了。

當時,李嚴手中只有5000名士兵。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對打決勝的重要條件,是誰的人多誰獲勝。在比對方少數(shù)倍人馬的情況下,李嚴不僅沒打敗仗,還斬殺了馬秦、高勝。

此時,蜀中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高定又鬧事了,率兵圍攻新道縣。打順手的李嚴沒有絲毫停頓,馬上出兵,結(jié)果又是大勝。

如果說第一次以少勝多有僥幸成分,連續(xù)兩仗都快刀斬亂麻,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勝利,這就是軍事才能、指揮能力、膽量和膽識等素質(zhì)的綜合體現(xiàn)了。

所以,在兩仗之后,李嚴被加封為輔漢將軍。

在劉備死后,李嚴的軍事才能也得到了諸葛亮的認可。

劉禪繼位的第4年,李嚴被調(diào)任為前將軍。當時,諸葛亮兵出漢中北伐,李嚴按分工主管后方事務(wù),同時移駐江州,大將陳到駐守永安,受李嚴的節(jié)制。

對于這種安排,諸葛亮曾給孟達寫信,給了李嚴極高的評價,認為他"處理公務(wù)如行云流水,沒有滯留,這就是正方的品性。"

劉禪繼位的第8年,李嚴升任驃騎將軍。同年,曹真兵分三路攻打蜀漢,諸葛亮讓李嚴率兵兩萬奔漢中拒守。同時上表劉禪,提請讓李嚴的兒子李豐出任江州督軍,負責主管李嚴的后方事物。

另外,因為諸葛亮次年要出兵北伐,又提請讓李嚴以中都護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相關(guān)事宜。

3、李嚴是蜀地士族的代表

劉備能夠順利入主成都,蜀地士族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如何完成來自荊州的心腹人馬與蜀地士族的合流,是劉備終生所致力解決的事情,這顯示了他作為一個優(yōu)秀政治家的基本素養(yǎng)。

劉備通過大量起用蜀地士族,與自己的舊部共事,在共同利益的驅(qū)使下完成一體化建設(shè)……以這種方式促進合流,劉備的做法是成功的,比如他重用董和、李嚴就是一步高棋。

董和在劉備沒有入主成都前已深得劉璋賞識,先后被任命為牛鞸、江原、成都的縣令。他潔身自好,全力扭轉(zhuǎn)蜀地奢靡風氣,嚴刑峻法,使各路豪強折服,最終被封為益州太守。更重要的是,董和有"獨門秘籍"--他深得蜀地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人心。

李嚴與董和相比,更是年少成名,未及弱冠就被郡守相中,入府為吏,很快以富有才干著稱。成年后被劉璋任命為成都令,名聲大振。劉備入主成都時,李嚴已升為護軍。而且,陰差相錯的為劉備入蜀立了頭功--在綿竹抗擊劉備大軍時,詮釋了什么叫"識時務(wù)為俊杰",他第一時間率部歸降了劉備。

正是董和、李嚴的上述表現(xiàn),讓劉備在促進蜀地士族與舊部合流中,打出了以董和、李嚴為主的牌,同時把彭羕、呂乂作為中堅力量,全面加強蜀地士族的歸屬感和服從感,并借助他們的力量完成對蜀地少數(shù)民族的歸化、治理。

4、李嚴之死的"蜀地宿命"

對于蜀漢政權(quán)最終消亡的原因,歷來都有很多解讀。其中有一條是這樣的:因為連年北伐,蜀漢缺乏休養(yǎng)生息,軍力、財力嚴重損耗,諸葛亮健在時尚可勉強與國力強盛的曹魏掰手腕。諸葛亮一死,姜維仍不改變國策,自然迎來了滅亡……

換一句話說:"窮兵贖武"才是蜀漢消亡的根本原因。

但是,諸葛亮明知哪怕是死路,這條路也是必須要走的。這不僅是因為當初三顧茅廬、隆中對所制定的戰(zhàn)略,更是蜀漢政權(quán)得以維系和存在的唯一理由。

劉備從起兵、發(fā)家到以"鳩占鵲巢"的方式入主成都,所仰仗的正是"興復(fù)漢室、北定中原"的政權(quán)屬性,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或者換句話說--要讓世人認可蜀漢政權(quán)的合法性,就必須北伐。除此之外,如果只偏居蜀地,劉備必然要背負罵名、嘲弄。

因此在劉備死后,蜀漢政權(quán)仍把北伐當作所有軍事行動的第一要務(wù)。

那么,對于北伐的認知,李嚴是怎么看待的呢?或者說,蜀地士族是怎么看待的呢?

李嚴的表現(xiàn)就可以說明了。

劉禪繼位的第9年,諸葛亮兵出祁山,李嚴負責后勤。因為正逢雨季,糧草供應(yīng)不上,已改名"李平"的李嚴傳令撤軍。沒有糧草,這仗沒法打,諸葛亮只好退兵。而李平假裝吃驚地說:"軍糧充足,為什么要撤軍?"目的是解脫自己糧草供應(yīng)不及時的責任,并甩鍋諸葛亮,還上書劉禪稱諸葛亮"假裝撤兵,是要誘敵深入進行殲滅。"

李嚴顯然高估了自己欺上瞞下的水平!而且以諸葛亮的智慧,他哪是背鍋俠?

隨著諸葛亮公布李平的手信,一切真相大白。李平認罪,諸葛亮上表彈劾,揭了李平的老底,其中的3句話非常致命:

1、李平的心思全在家庭,只想安身享福,不憂慮國家。

2、李平性情鄙陋,想趁我北伐逼迫我獲得私利,我才推薦他兒子李豐主管江州。

3、原以為李平只是想謀點兒私利和虛名,現(xiàn)在居然拿國家大事開玩笑,實在是顛覆朝廷的舉動。

最終的結(jié)果是李平被貶為平民,流放梓潼。3年后諸葛亮去世,李平深知自己永遠無法被起用,郁悶而死。

現(xiàn)在有個疑問:以李嚴托孤大臣的忠誠,以及他的品性和見識,為什么會出現(xiàn)漏洞百出的欺上瞞下的舉動?

諸葛亮指出了李嚴的問題嚴重性,但是并沒有揭示根源。而且,諸葛亮一死,李嚴馬上就判定繼任者是永遠不會起用自己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判斷?

對于蜀地,歷來被世人津津樂道的是--

1、"沃野千里,天府之國"。對此,后世衍生出來的俗話是:少不入川。這是因為成都平原氣候適宜,物產(chǎn)豐富,遍布美食與美女,年輕人會不知不覺沉浸到悠閑緩慢的生活節(jié)奏中,消磨掉雄心與奮斗的精神。

2、"益州險塞"。對此,后世衍生出來的名言是: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因為入蜀不易,在軍事上易守難攻,因此"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邦在這里折騰出一番事業(yè),最終創(chuàng)立了大漢王朝。

假設(shè):蜀漢政權(quán)依仗天府之國的物產(chǎn),自給自足,同時依仗蜀道難,易守難攻的天然地理優(yōu)勢,是不是可以樂享歌舞升平、衣食無憂的美好生活?

蜀地士族也是這么想的!所以,李嚴漏洞百出的欺上瞞下舉動,背后的根源就是想守住家業(yè),哪怕被說成是偏居政權(quán),也要保住政權(quán),保住已經(jīng)得到的……總之,守成是李嚴等蜀地士族的基本原則。

以諸葛亮為首的劉備舊部,和以李嚴為首的蜀地士族,在"要不要北伐、要不要偏居"這個原則問題上存在根本性沖突。

所以,諸葛亮一死,李嚴深知諸葛亮衣缽的繼承者,只會沿著既定國策一路狂奔,只會永遠拋棄他這個北伐否定派的首領(lǐng),于是他最終悲憤而死……

當魏將鄧艾偷襲陰平,攻克綿竹,諸葛瞻父子殉國后,原本尚可抵抗一下,等待姜維等勤王之師的到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成都早早地舉起了白旗。劉禪為什么這么迫不及待的投降?

這是蜀地士族的最后抗爭!

蜀地士族在蜀漢政權(quán)的末期,最知名的代表人物是譙周。他先后反對過諸葛亮的第6次、姜維的第5次和第8次北伐,并寫出《仇國論》充分表述反對連年用兵,要休養(yǎng)生息的主張。

李嚴所代表的蜀地士族的利益和主張,最終在譙周力勸劉禪投降后得到了實現(xiàn)。

無論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還是"益州險塞",安心做偏居政權(quán)或許能夠長久--在蜀地士族眼里,這就是蜀地天然具備的一種屬性。

或者說,這就是蜀地給予的一個宿命。

李嚴之死正是這個宿命的結(jié)果。由此,我們也不得不再次發(fā)問:難道劉備在托孤時,已然預(yù)知諸葛亮為了"興復(fù)漢室、北定中原",必然會全力北伐,連年不休,因此才把軍事權(quán)交給李嚴,以此來中和、平衡既定的北伐國策,以保證蜀漢政權(quán)能更加長久生存?

也許,這才是劉備臨死前,沒把軍事權(quán)交給諸葛亮,而是交給李嚴的良苦用心吧。

參考文獻:《三國志》、《太平玉覽》、《仇國論》、《資治通鑒》、《三國演義》,感興趣者可以詳細一讀

關(guān)鍵詞: 三國演義 欺上瞞下 天府之國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