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世界熱推薦:李鴻章的女兒,年輕貌美卻被迫下嫁老鰥夫,養(yǎng)出家喻戶曉的女作家!

時間:2022-07-04 06:51:26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李鴻章是人盡皆知的晚清名臣,一生毀譽參半。

贊他的,認為他身負大才,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chuàng)始人,還是洋務(wù)運動的領(lǐng)袖,可惜生不逢時,活在了晚清這個破落的屋中,一身才識卻當了個裱糊匠。

恨他的,指出他是"賣國賊",是清政府的走狗,代表清廷簽訂了《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資料圖)

權(quán)傾一時的李鴻章或許有諸多無奈之時,但他一生做的最難以理解的一件事,便是1888年,將才貌雙全的年輕女兒,嫁給了一個四十多歲的老鰥夫。

李菊藕

一段被政治美化的愛情故事

1884年,中法戰(zhàn)爭打響,晚清大臣張佩綸兵敗,致使福建水師全軍覆滅。張因此被罷職,一直到1888年才被釋放,很快被李鴻章招至幕下。

為了拉攏罪臣張佩綸,李鴻章竟讓小女李菊耦下嫁。此舉,一時間引起了無數(shù)轟動。

這是一段最不般配的婚姻,李菊耦何人,李鴻章最疼愛的小女兒,她才貌雙全,是李鴻章精心培養(yǎng)的掌上明珠。

張佩綸何人,一個年過40的罪臣,不僅禿頂長須滿臉麻子,還連續(xù)克死了兩任妻子。

如此婚姻,堪稱荒唐,自然得不到李夫人趙小蓮的理解,她哭啼埋怨,李鴻章卻說了句:"你不懂,這事已定,不要再說了。"

言畢,李鴻章拂袖而去。

還是識大體的李菊耦寬慰母親說:"父親朝堂聲威正盛,樹大難免招風(fēng),清流黨人沽名釣譽,以彈劾高官為榮。張佩綸是清流黨領(lǐng)袖,雖罷官,聲名猶在,此時將他拉李門,正是時機。母親不要為我擔(dān)憂。張身懷才學(xué),女兒亦愛之。"

左為李菊藕母親趙小蓮,右為李菊藕

趙夫人將菊耦拉入懷中,無奈地說:"兒啊,怨只怨兒生在侯門相府,命不由已啊……"

李菊耦心中清楚,這是一段政治婚姻。

一場冷冰冰的政治結(jié)合,卻在有心人的安排下,被傳頌成了一對才子佳人的故事。在張佩綸的《澗于日記》中,還描繪了許多夫唱婦隨,談詩論經(jīng)的故事。

例如:以家釀與鞠耦小酌,月影清圓,花香搖曳,酒亦微醺矣(鞠耦,即菊藕)。

除此,張佩綸還用李菊藕的陪嫁,買下了許多珍籍,兩人一起讀書寫詩,十分清閑。

可惜,《澗于日記》出自張佩綸之手,只能證明佩綸對婚事的態(tài)度,卻不能洞察李菊耦的內(nèi)心。

文人的筆,不能盡信,名文人張佩綸筆下之言,更是如此。

李鴻章(左)與張佩綸

政治算計下,她一生悲劇

李菊藕與張佩綸兩人真實情況如何呢?

民間有副對聯(lián),雖惡毒了些,倒有些意思,讀者們不妨品一品--

"養(yǎng)老女,嫁幼樵,李鴻章無分老幼;

辭西席,就東床,張佩綸不是東西。"

菊耦與張佩綸不對等的婚姻,哪里是什么才子佳人,不過是在朝堂這盤棋上,李鴻章的神機妙算。

后人佩服曾國藩的進退維谷,其實李鴻章的官場之術(shù),并不在曾國藩之下。

李鴻章精于算計,善長權(quán)謀,攻于平衡。那么,罪臣張佩綸有什么資本讓李鴻章拉攏呢?

一,士大夫名望;二,清流黨的身份。

張佩綸是以文章上位的飽學(xué)之士,奉行儒家的忠信風(fēng)氣,一身傲骨,性格冷硬,以彈劾百官而聞名朝堂。

其實,這是得罪人的苦活,是最高領(lǐng)袖駕馭群臣的一把小刀。

最高領(lǐng)袖想修理那個大臣的時候,便會借著言官御史的奏折來做文章,或小懲,或警戒,或滅之,都掌握在領(lǐng)導(dǎo)那里。

所謂諍臣不過是領(lǐng)導(dǎo)的工具和要留名青史的幌子而已。

看透這層意思,諍臣在官場才有出路。

然而,張佩綸是不精于此道的人。

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導(dǎo)致他在朝廷需要他的時候,他就是把鋼刀,當朝廷不需要時,他就被收入庫府。

這樣角色,常常都是悲劇,可悲劇也恰恰使他們有時間攻于詩書,成就他們的文學(xué)之名。

張佩綸正是這樣的角色,毫無例外的擁有了名士加諍臣的身份。這讓李鴻章決定將其收入陣營,完成拉攏瓦解清流黨的意圖。

再說張佩綸,他對于這門婚事,自然十分滿意。

不說李菊耦的顯赫家世,單說她本身,也是當世才女。

據(jù)說,李菊耦在憑吊馬尾之役的兩首詩中寫道,"論才宰相籠中物,殺賊書生紙上兵"。

這兩句詩被張佩綸讀到,竟感動得痛哭流涕,從此他引李菊耦為自己的知音。

可李菊耦呢?她畢竟是顯貴之女,真能看上這么個老頭子?

可是,看不上,又能怎么辦呢?

婚初,張佩綸賦閑,李菊耦認真的同這個大自己二十多歲的丈夫演了一把才子佳人的故事。

兩個人談經(jīng)論詩,品琴下棋。時不時在人前秀恩愛,給人一種美滿的錯覺。

就如前文所說,張佩綸在自己的日記中屢次寫到李菊耦,讓今天的我們還能感受張李二人濃厚的幸福秀。

但"恩愛"的日子持續(xù)的時間并不長。

很快,一切復(fù)歸為殘酷的現(xiàn)實。

此后,李菊耦一生的命運,正應(yīng)了其母趙夫人的擔(dān)心,堪稱悲劇。

張佩綸晚年在官場失意者多,得意時少,脾氣與日俱增,終日寄情于酒,抑郁成病,撒手人寰,終年五十五歲。

時年,李菊耦37歲守寡,帶著7歲的兒子,2歲的女兒,開始了另一種生活。

母親嘔心瀝血,兒子紈绔混賬

張佩綸死后,李菊耦把希望寄托在了兒子張志沂身上。

也是,那個年代,講究的是"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李菊耦除了兒子,還能指望誰呢?

可張志沂著實不爭氣。

小時候做功課,每天都要做到深夜,還時常完不成,氣得李菊耦拿著小竹鞭抽手打背,罰跪督促。

久而久之,李菊耦也認命了--這個兒子,絲毫沒有繼承父母的才學(xué),并非可教之才。

成不了才,也要成人。

在李菊耦的計劃里,既然兒子不是光耀門楣之才,至少不能讓他變成敗家之子吧。

有那么多富家子弟將祖業(yè)敗光的例子擺在李菊耦眼前,李菊耦想到此,便會心驚膽寒。

深深的危機感盤旋在她心中。

懷著對未來深深的危機感,李菊耦在生活中越來越精打細算。

由相門千金的不問世事,到油鹽醬醋茶,她事事關(guān)心,巨細體察,甚至為了節(jié)省幾文錢草紙而與下人大動肝火,體面掃地。

外人一定認為,李菊耦經(jīng)濟拮據(jù)了。其實不然,李菊耦的嫁妝非常豐厚,她的恐懼來自于對未來的恐慌。

李菊耦盤算過,只要張志沂循規(guī)守矩的過生活,她的嫁妝,張家的祖業(yè)足以保證兒子一生富貴無余。

可惜,知子莫若母,李菊耦怕啥來啥,張志沂用一生來證明母親的英明,吃喝嫖賭抽,樣樣精通,盡其一生只做一件事,敗家!

李菊耦費盡心機的想維持住張家的門楣不倒,終不過是黃梁一夢,正如她的婚姻一樣,這一切都是她左右不了東西。

李菊耦為了延續(xù)張家的體面,嘔心瀝血,換來的卻是一個黑色幽默。

兒子張志沂一生抽鴉片、嫖妓女、娶姨太太,坐吃山空,純粹依仗著母親的計算周到,讓他一生不缺錢。

他不缺錢,卻缺心。辜負母親的期望,囚禁女兒的自由。

這個可憐的女兒,還是上海灘最紅的女作家--張愛玲。

張愛玲求學(xué)時,讀的是貴族高中。在這樣的中學(xué)里,她竟然一件破襖子穿好幾年,還不敢要求新衣服。

更慘的是,父親張志沂還曾囚禁了她整整一年,中間差點病死在房中,后來奇跡般好了,翻墻逃了出來,才有命在。

就這么個混賬人,還不愁吃喝過了一輩子。

后來,錢花完了,社會也變了,1949年一到,張志沂成了窮人。沒窮多久,1953年,張志沂離世。

他這一生,竟是絲毫沒有委屈自己,全按著自己的想法而活。

張志沂的命好,歸功于有個好母親。

可他的母親,卻被他逼得心理病態(tài)!

養(yǎng)出家喻戶曉的一代女作家

晚年的李菊耦,脾氣冷傲,與外界聯(lián)系極少,被親戚視為怪人。

她的這種性格直接影響了女兒張茂淵。

說來奇怪,張家的才氣竟都集中在女性后人的身上,一絲一毫也沒分給張家男子。

女兒張茂淵也是滿腹才情,她被侄女張愛玲經(jīng)常寫在自己的作品,就是書中經(jīng)常提到的姑姑。

從張愛玲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張茂淵是個冷默、無情、自私、世俗女人。

女兒的這種品行,李菊耦是負有絕對責(zé)任的。但,她也是受害者。

時代變革,豪門沉浮,豈是一個女子所能左右。

她唯有沉默,沉默久了,就成了冷漠。

李菊耦冷漠,傳遞到后輩身上,就成了性格缺陷。

兒子張志沂且不說,只說女兒、孫女。

張茂淵,大半生獨身而過,晚年才與初戀情人結(jié)婚,終沒留下傳人。

張愛玲雖在文學(xué)上斬獲成功,但與世人格格不入。晚年客死美國,七日后方為人知。

以世俗的眼光看,李菊耦所生一這脈,三世而絕。

所幸張愛玲的才情為這一脈撐起一道華麗的光,讓世人牢記!

在上個世紀40年代,作為上海灘最紅的女作家,張愛玲筆下生香,寫盡了世間愛情。

她的小說《白玫瑰與紅玫瑰》,更是堪稱經(jīng)典。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

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墻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粒子,紅的卻是心口的一顆朱砂痣。"

一段最深刻的話,最真切的揭示了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融下,男權(quán)社會中女性難以擺脫的悲劇人生,令人感嘆!

關(guān)鍵詞: 才子佳人 嘔心瀝血 家喻戶曉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zé)。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