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讓文物“活”起來!可拆卸3D打印數(shù)字化石窟在浙江大學亮相

時間:2020-06-12 16:50: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走”出來,可拆卸3D打印數(shù)字化石窟12日在浙江大學亮相。當日,由浙江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主辦的“魏風堂堂:云岡石窟的百年記憶和再現(xiàn)”特展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開幕。

“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云岡石窟是佛教自兩漢之際傳入中國后,第一座由皇家開鑿興造的大型石窟寺,其洞窟形制和造型風格被佛教考古界稱為“云岡模式”,代表了公元5世紀世界建筑和雕塑藝術的優(yōu)秀水平。

本次展覽分為四個單元,精選云岡石窟研究院所藏石雕造像、碑刻、陶瓷器具、建筑構件等文物112件(套),許多展品系首次向公眾集中展出。展品還包括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云岡石窟研究院聯(lián)合完成的可拆卸3D打印數(shù)字化石窟。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館長、藝術與考古學院院長白謙慎說,這次展覽主要展示云岡石窟的考古成果和其在學術史上的意義,以及在數(shù)字化時代文物保護、展現(xiàn)和傳承的新探索。

3D打印數(shù)字化石窟位于展覽的第四單元,是以數(shù)字化1:1復原的云岡第12窟。第12窟又名“音樂窟”,其中雕刻的天人形象和中外樂器,展現(xiàn)的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宮廷交響樂團”。

2016年8月起,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與云岡石窟研究院合作,對第12窟進行高保真三維數(shù)字化數(shù)據(jù)采集。之后,經過攝影測量計算和人工交互三維處理,合作團隊建立了第12窟的高保真彩色三維模型。

等3D打印的高分子材料固化成型后,云岡石窟研究院美術工作團隊依照古法用礦物顏料為復制窟上色,歷經8個月完成復制。

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李志榮認為,這項工作一定程度上是“再造”一個石窟。

合作團隊專家表示,該項目的完成標志著中國在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保護及傳承利用中實現(xiàn)了多方面的技術突破。 (謝盼盼 吳雅蘭 柯溢能)

關鍵詞: 浙江 3D打印數(shù)字化石窟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