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南方石窟石刻數量龐大 川渝為何多石窟?

時間:2021-03-29 09:21:1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川渝石窟不僅數量龐大,也是中國南方石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年來,在世界遺產理念影響下,人們開始以全新的視角,審視川渝石窟在人類文明交流過程中的作用。

南方石窟石刻數量龐大

石窟,又稱石窟寺,是指在山崖陡壁上開鑿的洞窟形佛教建筑,是最早的佛教建筑形式之一,起源于印度,最初是僧侶為避世在山中開鑿用于修行或舉行佛教活動的場所,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

我國石窟的開鑿興于魏晉,盛于隋唐,其建筑、形制、雕塑及壁畫在印度犍陀羅藝術風格的基礎上,不斷融合中國傳統雕塑和繪畫審美技法,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石窟石刻藝術。

我國現存石窟根據石窟形制、主要造像差異以及分布地,可以分為中原北方石窟、南方石窟、新疆石窟及西藏石窟。

中國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都屬于中原北方石窟,然而實際上南方石窟石刻在數量上占了我國石窟石刻總量的一半,而其中大部分又位于川渝地區(qū),又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大足石刻和樂山大佛最為著名。

川渝50余區(qū)縣皆有分布

川渝地區(qū)的石窟、石刻目前尚存8000余處,主要分布在四川、重慶50余個區(qū)縣內。這些石窟石刻主要開鑿于唐宋時期,當時川渝地區(qū)高僧集中,佛寺規(guī)模宏大,經典寫刻精美,寺觀造像馳名,在全國首屈一指。

川渝石窟石刻造像根據行政區(qū)劃及造像風格與發(fā)展走向大體分為3個區(qū)域類型,即川北石窟、川中石窟、川東石窟(含重慶)。

為何川渝集中了如此多石窟?

川渝地區(qū)是我國繼中原北方地區(qū)之后的另一個石刻造像發(fā)達區(qū)域。

川渝地區(qū)所在的四川盆地群山環(huán)繞,偏安一隅,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府之國”。由于物產豐富,人民生活相對穩(wěn)定殷實,為此這一地區(qū)人民的思想和文化藝術也向來活躍,文化傳統也得到了持久的傳承。

川渝地區(qū)的石窟始鑿于北魏,在唐宋兩代形成的開鑿高峰,與這一時期社會呈開放狀態(tài)所形成的開朗、熱情而充滿向上力量的時代心理有關,也與良好的經濟發(fā)展有關。在唐以前,川渝地區(qū)傳統上多是以皇室為首的統治階層帶頭造像,而且造像多在城市或交通要道附;唐代中期至宋代,發(fā)展到以地方士紳富民為代表的全民參與,石窟造像開始散布于鄉(xiāng)村。為此,與我國其它地區(qū)石窟不同,川渝地區(qū)的石窟除了寶相莊嚴之外,還添了幾分火氣。

唐代初期川渝地區(qū)的許多官吏來自于長安、洛陽,他們將佛教風尚較早地帶到了川渝地區(qū),影響了當地的宗教信仰;唐高宗及武則天時期,又采取推崇佛教的政策,在全國掀起造像的高潮。

除此之外,四川盆地多丘陵和山地,石質大多松軟細膩,易于開鑿洞窟和雕刻造像,生活在川渝地區(qū)的民眾長久以來就有挖鑿洞窟、營建墓穴、壘筑石闕的傳統;數量眾多的漢代崖墓、石闕、畫像磚,正是這種技術傳統的奠基和體現。

為此,自南北朝佛教在我國流行開始,川渝的丘陵山區(qū)就成為開鑿石窟的理想地點,在唐宋達到開鑿高峰,并一直延續(xù)至民國,留下大量精美的石窟寺及石刻。

川北是四川最早開鑿石窟的地區(qū),主要以廣元與巴中為中心。其中廣元是金牛道上造像最早及最多的地區(qū);巴中則是米倉道上造像最多的地區(qū),佛帳形龕是其最大的特色。

廣元千佛崖坐落在廣元的嘉陵江畔,屬于摩崖造像類石窟,始鑿于北魏時期,鼎盛于唐、宋,續(xù)建至清咸豐年間,連續(xù)雕刻時間長達1400多年。據清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石刻題記記載,全崖造像總數有1.7萬余軀。1935年因修川陜公路,毀造像二分之一以上?,F存石刻分布南北長200余米,最高處40余米。在完成廣元千佛崖數字化保護工程后,統計出現有窟龕共950個,是四川地區(qū)乃至全國最重要的石窟之一。

皇澤寺石窟位于廣元市嘉陵江西岸,現存南北朝、隋、唐、宋歷代石窟和摩崖造像34處,造像千余尊。皇澤寺唐代窟龕的造像題材與風格表現出中原地區(qū)同期典型窟龕的特點,而造型紋飾精美程度與雕鑿技藝水則在現存中原各地窟龕之上。

巴中南龕摩崖造像位于巴中縣城南1000米的化城山上,現有窟龕133個,造像2100余軀。水寧寺石窟位于四川省巴中市水寧寺鎮(zhèn)。存造像共38龕,316軀,均系佛教造像,保存完好。

川中石窟開鑿年代略晚于川北石窟,主要集中在唐及五代時期;川中石窟主要分布在成都周邊的樂山、邛崍、蒲江等地,以樂山大佛及邛崍石窟為代表。

樂山大佛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城東南、岷江東岸的凌云山棲鸞峰陡崖上。它開鑿于唐開元元年至唐貞元十九年,是一座依山鑿成的坐佛造像。大佛通高71米,坐身高59.96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石刻彌勒大佛,是世界遺產“峨眉山—樂山大佛”的組成部分。

石筍山石窟位于邛崍市大同鄉(xiāng)景溝村西北的絕壁上,始鑿于唐大歷二年(公元767年)。有佛龕33個,造像1195尊,主要有釋迦佛、阿彌陀佛、三佛、千手觀音、毗沙天王、凈土變和觀音經變等造像內容。

飛仙閣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西南朝陽湖鎮(zhèn)二郎潭兩岸山崖上,共92龕,造像777尊,其中最早的造像開鑿于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飛仙閣摩崖造像分布于西南絲綢之路古道上,以唐代為主,形態(tài)各異,形象生動,栩栩如生。

川東石窟開鑿較川北、川中地區(qū)晚一些,主要集中在五代及北宋時期,以安岳石窟和大足石刻為代表。

在四川安岳縣,具有一定規(guī)模和文物保護價值的摩崖造像達200余處,大小造像(含圓雕石刻)10萬余尊。像高3米以上的有100余尊,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又一偉大寶庫”。

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大足區(qū),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儒、道教造像并陳,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范,其規(guī)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于199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融入國家文化遺產線路

我國現代石窟保護始于上世紀早期,1939年,梁思成便組織了對川渝地區(qū)石窟石刻的考察。新中國成立后,川渝地區(qū)的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皇澤寺摩崖造像;大足北山摩崖造像、寶頂山摩崖造像等4處石窟石刻被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樂山大佛被列入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又有多處川渝石窟被列入國家、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來,隨著對川渝石窟研究的深入及全社會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川渝石窟石刻受到了保護。2015年,川渝石窟寺及石刻保護被列入國家文物局“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專項。2020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特別提及對中小石窟進行保護以及要整合川渝的石窟寺資源建設國家文化遺產線路、國家遺址公園。這對于數量多、分布廣、單點規(guī)模不大的川渝石窟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王瀟翔)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由作者提供)

作者工作單位:清源文化遺產團隊

鏈接

中國南方石窟保護利用的《樂山共識》

2020年6月13日,多位國內石窟保護領域專家學者在四川省樂山市參加“中國石窟(南方)保護學術研討會”,并形成了關于中國南方石窟保護利用的《樂山共識》。

專家們認為:中國石窟是中外文明互鑒,交流融合的文化見證,以川渝石窟為代表的南方石窟建造上溯唐宋,下延明清,數量眾多、分布廣泛、內容豐富、技藝精湛,脈絡清晰,自成體系,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新華社)

延伸閱讀

提升石窟寺綜合展示水

實施石窟寺展示陳列提質工程,打造精品陳列展覽,完善開放石窟寺的展示標識解說系統、游客服務設施,鼓勵有條件的石窟寺建設遺址博物館。推動形成聯合辦展、巡回展覽、云展覽等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石窟寺展示模式。整合河西走廊、川渝的石窟寺資源建設國家文化遺產線路、國家遺址公園。

——摘自《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石窟寺保護利用工作的指導意見》

關鍵詞: 川渝 石窟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