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濟寧:詩意儒風里的運河之都 太白樓上有謫仙

時間:2021-08-10 09:58: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濟運分流奪天工

公元前486年,為攻打齊國,吳王夫差開鑿了一條從揚州至淮安的人工渠道——邗溝,其也成了中國大運河最早的一段。公元587年,隋文帝楊堅在這條邗溝的基礎(chǔ)上,于揚州開山陽瀆進行漕運。公元605年至公元610年,隋煬帝楊廣相繼開鑿了從鄭州西北至盱眙的通濟渠、鄭州至涿郡(今北京西南郊)的永濟渠以及鎮(zhèn)江至杭州的江南運河。至此,以洛陽為中心,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隋代南北大運河形成。

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后遷都燕京(今北京),南北大運河也由于政治中心的轉(zhuǎn)移而改道。自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到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從濟寧至東的濟州河、從東縣安山至臨清的會通河以及從通州至北京積水潭的通惠河相繼開鑿完畢,從此,杭州來的漕運船便可直接駛?cè)氡本┏莾?nèi),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而濟寧也因這條溝通南北的重要水路的開通成為舉足輕重的“運河之都”。

若細看地圖便可知曉濟寧被稱為“運河之都”的原因。濟寧處于整條京杭大運河的中心位置,“居運道之中”,而京杭大運河又與黃河交匯于濟寧以北地帶。因此,濟寧可謂“南控江淮,北接京畿”的大運河沖要所在。同時,大運河全線的制高點正位于濟寧境內(nèi)被稱為“水脊”的南旺,此處若水量不足便可導致大運河的斷航,故濟寧通則全河活,濟寧塞則全河滯。

由于濟寧地理位置的獨特和重要,元明清三代的朝廷都十分關(guān)注濟寧,將濟寧運道的治理與維護視為貫通大運河的關(guān)鍵,列為朝廷事務的重中之重,甚至將最高司運機構(gòu)常設于濟寧,并持續(xù)派遣重臣高官及水利專家前往濟寧治運司運。此外,加上省道府州縣的行政機構(gòu)及其派駐的機構(gòu),駐濟寧的各類各級治運司運以及行政監(jiān)察機構(gòu)眾多,乃至產(chǎn)生了“七十二衙門”之說。

在歷任駐節(jié)濟寧治理黃河、大運河的朝廷大臣中不乏歷史名人。明代水利專家潘季馴曾經(jīng)4次駐節(jié)濟寧,出任河道總督,負責河道的治理。潘季馴將治理黃河、大運河作為其生命中最主要的事業(yè),在治河的理論和實踐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著有治河巨作《河防一覽》等,黃河、淮河以及大運河在其治理下,持續(xù)穩(wěn)定了多年。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黃河再次泛濫,水患成災,75歲的潘季馴再次前往治理,最終因積勞成疾于治黃的崗位上溘然長逝。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林則徐被擢升為東河河道總督,負責山東、河南兩省境內(nèi)的黃河、大運河防修事務。在任期間,林則徐提出了將黃河改道北流等合理建議,為黃河治理提供了更多的科學設想。

濟寧的軍事地位也因大運河的開通而凸顯出來。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朝廷設濟寧兵馬司,共駐扎1.2萬輔漕兵士,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又設濟寧樞密分院。明代,朝廷設在濟寧的司運軍事機構(gòu)為總理河道軍門署,其下又設有道、衛(wèi),主要負責節(jié)制南北直隸與河南、山東各道,駐軍最多時達到1.3萬人。清順治初年,朝廷設立河標中軍副將署,其作為河道總督衙門的直屬機構(gòu),成了大運河全線上最高司運軍職衙門,總理運河防務。明清兩代,凡是邊防要地、重要城鎮(zhèn),都要設衛(wèi)進行鎮(zhèn)守。一般情況下,一地設一衛(wèi),而濟寧卻始終同時設有兩衛(wèi)。明代時濟寧設濟寧衛(wèi)、濟寧左衛(wèi),清代時設濟寧衛(wèi)、臨清衛(wèi),兩衛(wèi)共擁兵1萬余名,加上河標各營等,濟寧駐軍可達數(shù)萬人。

前文中提到,濟寧能夠獲得歷代朝廷如此重視的原因之一,便是京杭大運河的全線最高處位于濟寧境內(nèi)的南旺,此處水源的充足與否直接關(guān)系到大運河是否能夠順暢通航。明朝初年,黃河曾發(fā)生過兩次大的決口,導致運河河道的淤塞,嚴重阻礙了通航。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濟寧同知潘淑正上奏說,四百五十余里的會通河道已有三分之一發(fā)生了淤塞,若將其疏通,不僅免去了山東百姓運輸上的勞苦,更能為國家帶來無窮的利益。朝廷于是允準了奏請,派著名水利官員、工部尚書宋禮率軍、民工16.5萬余人疏通運河,并將地處山東丘陵地帶的會通河段作為重點。宋禮后采納了汶上縣民間水利專家白英的建議,修筑了一項被后人譽為“可與都江堰相媲美”的水利工程,解決了運河的水源問題,這便是南旺分水樞紐工程。

熟悉汶上縣山水地形的白英在對運河進行勘察之后,向宋禮提出南旺是運河的“水脊”,應在大汶河下游的戴村修壩,將大汶河水引至南旺再進行分流。宋禮采取了此建議,于戴村修筑了一座土壩,攔住了汶水使其沿著同時開鑿好的與大運河相通的小汶河南下,流向運河最高處,從而解決了大運河濟寧段水量不足的問題,保證了船只的順利通行。戴村壩后經(jīng)不斷加固,由土壩逐漸成為石壩,屹立至今。為了調(diào)節(jié)運河的南北流量,工程還于小汶河與運河交匯處的水下建造了石制魚脊狀分水裝置,將河水分流向南北并調(diào)節(jié)南北分流比例。民間也由此產(chǎn)生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說法。

如今的南旺分水樞紐已經(jīng)變?yōu)檫z址,濟寧的古運河段也早已不再用于通航,昔日運河上繁華喧囂的模樣成了存在于那些黑白舊照與繪畫作品中的圖景。然而在城市里寧靜流淌的古運河永遠都是濟寧的一部分,那河就像是一位在此處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人,逢人便會講起那些他曾見證過的這座城里的不朽過往。

圣賢之風傳古今

孔凱出生在濟寧市曲阜市息陬鄉(xiāng)四張曲村,村里幾乎所有人都與他一樣擁有孔姓,只是兒時的他尚不知曉這個姓氏意味著什么。小時候,孔凱的父親經(jīng)常告誡他見人要打招呼,對長輩稱呼要準確,要用敬語。上學后,父親也總是在潛移默化中對他進行教導:驕傲自滿時要謙虛謹慎,犯了錯誤時要總結(jié)改正。父親對他說:“我們姓孔,更要懂禮節(jié)知禮儀,做事把握分寸,約束自己的行為,努力學,努力進步。”孔凱回憶說,那時村子里的人們都很和善,氛圍和諧,每家每戶逢年過節(jié)都會在家里的中堂舉行祭拜儀式,長長的案桌上整齊擺放著牌位,人們上香上供,畢恭畢敬。直到后來的某一天,父親對望著那些牌位出神的孔凱講起了孔子的故事,也說起了孔氏的淵源,并對他說:你就是孔子的第76代后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鬃拥母赣H名叫叔梁紇,是魯國的武士,其因統(tǒng)領(lǐng)魯國軍隊戰(zhàn)勝齊國而立下軍功,成為魯國的官員,負責管理尼山一帶的軍政事務。叔梁紇年逾六十,膝下尚無有能力繼承其封位的男孩,于是他來到尼山東側(cè)的顏母莊村向顏家求親,16歲的顏家三女兒顏徵在欣然同意并嫁給了叔梁紇。叔梁紇與顏徵在盼子心切,兩人經(jīng)常去尼山前祈禱,望山神保佑他們早日得子。顏徵在懷有身孕后也依然前往尼山祈禱并在一次祈禱歸家的途中臨產(chǎn),四下尋不到人家,顏徵在便只好進入一處山洞生下了孔子,而那個山洞便是后人所說的“夫子洞”。關(guān)于“夫子洞”還有另外一個傳說,相傳孔子出生后長相奇丑,頭頂中間低四周高,面有七露:眼露眸、耳露輪、口露齒、鼻露孔。叔梁紇看到孔子的樣貌后,嘆息不已,最后竟因嫌棄孔子太過丑陋而將其扔到了野外。難以丟棄親生骨肉的顏徵在進山尋找,最終在一個山洞中找到了孔子并看到一只母虎正在為孔子哺乳,一只鷹在洞口撲打翅膀為孔子扇風納涼,這個山洞便是后來的“夫子洞”。

孩童時期的孔子便對禮儀充滿興趣,七歲時便知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藝,十幾歲時開始學“周禮”,孜孜以求,后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為政》)

孔子三十歲時已學有所成,逐漸形成其理想與思想,開始講學收徒,并廣受尊崇,弟子不斷增加??鬃又钡轿迨畾q時才開始出仕,后升至魯國大司寇,負責管理司法活動,成了能夠參與國政的官員。

在孔子的輔佐下,魯國日漸強盛,這使得與其相鄰的齊國感到恐慌。齊國于是送美女和馬匹給魯國國君,意圖削弱魯國,魯國國君也果然中計從此不理朝政,孔子因見形勢難以好轉(zhuǎn)加之受到排擠,最后絕望地離開了魯國,開始了其“周游列國”的旅程。自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至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孔子在外周游14年,曾到達衛(wèi)、陳、鄭、蔡、楚等國,返回故土魯國時已是一位六十八歲的老人。暮年歸魯后的孔子依然堅持教學并開始著手系統(tǒng)地整理堯舜以來的典籍文獻。他研、編纂、刪定《詩》《書》《禮》《樂》《易》《春秋》等著作,并將它們作為教材教授、教育其弟子,一生中“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世家》)

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guī)范,以中庸為方法,從西漢至清末的2000余年間,始終在中國處于正統(tǒng)地位,不斷引導著一代又一代人建設一個美好的大同世界。從教書育人到治國理政,從反思自身到認知萬物,孔子博大深遠的思想與智慧深深地烙印在了中華文明的基因里。

孔子去世后,歷朝歷代的君王都曾追封過孔子,明清時期,孔子更是被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同時,為了懷念孔子,人們還會在孔廟和文廟中舉行一項隆重的祭祀典禮——祭孔大典。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魯哀公在孔子故宅設堂祭祀孔子,這便是祭孔大典的雛形。真正意義上的祭孔大典被認為始于公元前195年的漢高祖劉邦以“太牢”(皇帝祭天大典)之禮祭孔。隨著歷代帝王對孔子的褒獎加封,祭孔大典也隨之被不斷完善,日趨恢宏隆重。到了清代,祭孔大典之盛大達到頂峰,僅乾隆皇帝一人就曾先后8次親臨曲阜拜謁孔子。

2004年,孔廟祭孔大典由民間祭孔活動轉(zhuǎn)變?yōu)楣俜郊揽谆顒?,并?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如今的祭孔大典包含開城儀式、孔廟開廟儀式、現(xiàn)代公祭與傳統(tǒng)祭祀四個部分,通過樂、歌、舞、禮四種主要的表達形式展現(xiàn)儒家文化中“仁者愛人”“以禮立人”等思想精華,祭祀的樂舞大氣磅礴,震撼心靈。

第一次觀看祭孔大典時孔凱還在上初中,雖然無法看懂儀式中的每一處細節(jié),但那種直抵內(nèi)心的震撼喚醒了他作為孔子后人的驕傲感與使命感,他很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為大典列隊中的一員。大學畢業(yè)后,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孔凱被招入了如今的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務有限責任公司,后被選入演藝部,從事祭孔大典的相關(guān)工作。他最初從“舞生”開始做起,跟著老藝人一步一步地學“八佾舞”,排練時正好是七月,天氣很熱,太陽很烈,做幾個動作便汗流浹背,但孔凱卻甘之如飴,他說跳舞時他的心是虔誠的,他不僅僅是簡單地重復動作,而是在向夫子表達尊崇之情。2009年9月28日,孔凱站在200人的隊伍里,第一次正式參與祭孔大典的演出,他的愿望實現(xiàn)了。

之后孔凱還曾擔任過祭孔大典中負責引領(lǐng)迎送的“禮生”、負責擊鼓的“樂生”,最后在2013年正式成為“贊禮官”,負責主持儀式的全部流程。2020年5月,34歲的孔凱被濟寧市文化和旅游局評為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祭孔大典代表傳承人??鬃雍笕嗽偌由蟼鞒腥松矸?,孔凱感受到的更多是責任。為了發(fā)揚孔子儒家文化,傳承孔子的品格,讓更多人了解認識傳統(tǒng)文化,孔凱經(jīng)常走進學校和各地國學院講授非遺和國學課程。同時,在各地文廟普及祭祀的禮儀和規(guī)范??讋P覺得,在當今社會,祭孔大典最直接的作用是對傳統(tǒng)禮儀禮節(jié)的展現(xiàn)。觀看大典的時候,人們能夠直觀地看到古人如何以傳統(tǒng)的方式施禮致敬、表達崇敬之情,這種崇敬不僅是對孔子的,也是對古代所有先賢先祖,乃至整個中華文明的。“我認為在當今文明社會,我們所說的守禮節(jié)并不是繁文縟節(jié),它更多的是一種對自身氣質(zhì)和品格的提升。人們都愿意與有禮貌、知禮節(jié)、懂尺度的人交往相處,這就是禮節(jié)的意義?,F(xiàn)在我們雖然不再需要跪拜磕頭,但要做合適的事、對人說合適的話,這種傳統(tǒng)禮儀中的分寸感是需要學的,我們學的是禮儀的內(nèi)核,是禮儀文化,了解、遵守禮儀就是在傳承先人們留下來的精神遺產(chǎn)。”

在孔凱的家中掛有孔子的畫像,而孔凱也會時常對自己的孩子講起孔子的故事。他說畫中人是他們的先祖,孔氏家族綿延2500余年都有賴于他的品德和思想。他還教導孩子,要懂禮恭謙、仁愛守信、“學而時之”……就像當年父親教導他的一樣。(陳鼎)

關(guān)鍵詞: 運河之都 乾隆皇帝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