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王仁湘談百年“大仰韶”:歷經五時期發(fā)展新發(fā)現仍然可期

時間:2021-10-10 17:32: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以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1921年發(fā)現發(fā)掘及研究命名為發(fā)端,中國考古學2021年迎來誕辰百年。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title="資料圖:王仁湘研究員作考古學術報告。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資料圖:王仁湘研究員作考古學術報告。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為紀念仰韶文化和中國考古百年輝煌歷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指導委員會主任王仁湘學術新著《大仰韶:黃土高原的文化根脈》最近已出版發(fā)行。他指出,經歷百年探索和仰韶文化研究五個時期發(fā)展,考古學中的大仰韶體系得以建構,中華文化的根脈越來越清晰,大仰韶新的考古發(fā)現仍然可以期待。

仰韶文化研究發(fā)展經歷五個時期

王仁湘研究員近日接受記者專訪介紹說,1921年10至12月,瑞典地質學家、中國當時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顧問安特生和中國考古學家袁復禮等,在河南省澠池縣的仰韶村遺址進行正式考古發(fā)掘,共發(fā)掘17個地點,獲得大批珍貴文化遺物。

此后,中國考古學家經過一個世紀的辛勤勞作,開展許多次大范圍的田野考古調查和發(fā)掘,仰韶文化及受仰韶文化明顯影響的遺址發(fā)現數以千計,其分布以陜西、河南、山西為中心,文化影響遠達青海、湖北、河北和內蒙古邊緣地區(qū)。

他表示,作為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的中心課題,百年仰韶文化研究發(fā)展經歷初創(chuàng)、深入、成熟、提高、升華四個時期。

初創(chuàng)期為20世紀20年代,仰韶文化開始發(fā)現與初步研究階段,以仰韶村遺址的發(fā)現為標志,主要工作由安特生和當時的中國地質調查所完成,主要成果是確認中國有發(fā)達的新石器文化,命名仰韶文化。

深入期為20世紀30至40年代,仰韶文化深入認知的研究階段。前期以1931年后崗三疊層的發(fā)現為重要標志,主要工作由中國考古學家梁思永完成。梁思永在安陽后崗首次發(fā)現彩陶、黑陶、灰陶所代表的仰韶、龍山與商文化的地層疊壓關系,發(fā)表《小屯、龍山與仰韶》重要論文。后來尹達寫成《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之分析》,非常明確地指出仰韶村遺址包含有龍山文化遺存,龍山文化是晚于仰韶文化的另一體系文化。這時期主要成就是在田野發(fā)掘水平提高的基礎上,由認知龍山文化而進一步了解仰韶文化,并確認龍山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確立它們?yōu)橹袊率鲿r代的兩個主要文化體系。

成熟期為20世紀50至60年代,仰韶文化進行大規(guī)模發(fā)掘和全面研究的階段,以西安半坡和陜縣廟底溝等一系列大型遺址的發(fā)掘為重要標志。半坡和廟底溝兩個遺址的發(fā)掘,確立仰韶文化的半坡和廟底溝兩個主要類型,更加明確仰韶文化的面貌。這一時期調查和發(fā)掘遺址數量大大增加,仰韶文化的地區(qū)與時代特征漸漸分明,類型和分期研究成為研究者們的重要課題。廟底溝二期文化的確認,找到仰韶文化發(fā)展為龍山文化過渡時期的證據。蘇秉琦先生的《關于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一文,從類型、分期、年代、分區(qū)、文化關系、社會發(fā)展階段各方面對仰韶文化的研究進行階段性總結。

提高期為20世紀70至90年代,仰韶文化專題研究蓬勃開展,探源研究成果顯著。這一時期發(fā)掘的重要遺址有臨潼姜寨和鄭州大河村等,為探索仰韶文化淵源而發(fā)掘的重要遺址主要有秦安大地灣、臨潼白家村、渭南北劉、武安磁山和新鄭裴李崗等,此外還有寶雞北首嶺的補充發(fā)掘。1985年,嚴文明先生《仰韶文化研究》文集的出版,是仰韶文化研究重要的階段性總結。

在提高期這一研究階段,中國考古學獲得大批碳-14年代數據,考古學文化絕對年代的研究成為現實。其他自然科學技術的運用,促進考古研究深入發(fā)展,專題研究涉及內容廣泛,主要有聚落形態(tài)、農業(yè)起源、生產工具、制陶工藝、彩陶、埋葬制度、社會發(fā)展階段、文化源流等,通過多角度的全面深入研究,仰韶文化在分區(qū)、分期、類型、源流、年代、農耕、彩陶、墓葬制度、聚落形態(tài)、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社會發(fā)展階段、人類體質形態(tài)和文化關系方面,都取得非常重要成果。在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中,仰韶文化發(fā)現時間最早、發(fā)現遺址最多,研究最深入、影響也最廣泛。

升華期為進入21世紀至今,仰韶文化的考古發(fā)掘與研究,在沉寂多年后又有一系列重要發(fā)現,也引發(fā)研究者不少新思考,新的學術動向又吸引廣泛關注,并收獲仰韶文化豐富的最新考古成果。

仰韶文化最新考古成果非常豐富

王仁湘說,仰韶文化最新的考古成果,表現在對豫晉陜交界三門峽地區(qū)新石器遺址開展全面調查,也進行一些重點發(fā)掘,收獲非常豐富。

其中,河南黃河南岸與澠池相鄰的靈寶一帶,地處豫陜晉交接帶,被認為是中期仰韶文化的核心分布區(qū),新發(fā)現新石器時代遺址近數百處,聚落分布密集,文化內涵豐富。既發(fā)現有面積達近百萬平方米的特大型聚落,也有四五十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常見的是20萬平方米左右的中型聚落,以及10萬平方米以下的小型聚落,可分為區(qū)域核心聚落、聚落群中心聚落和一般聚落,呈現為多層級區(qū)域聚落結構。

大型聚落內部也有分化,面積達200平方米以上的特大房址、100余平方米精心加工的大型房址,往往和大型高等級墓葬組合在一起。而面積數十平方米的中型房址和中型墓葬組合,小型簡陋房址則與小墓甚至灰坑亂葬相鄰。分析認為當時社會已分化出平民、顯貴與首領甚至王的等級,進入到了復雜社會發(fā)展階段。

作為仰韶中晚期文化十分重要的分布區(qū),河南鄭州以西至河洛地區(qū)大型中心性聚落呈集群式分布,聚落規(guī)模龐大,一般達數十萬平方米,有二三周環(huán)壕,是中原出現的最早一批城址,包括鄭州大河村遺址、鄭州西山的仰韶文化城址等。

河南鞏義雙槐樹遺址確認是目前所知最大的仰韶文化遺址,遺址現存面積117萬多平方米,遺址帶有三重環(huán)壕,核心區(qū)是由半圍墻和壕溝圈護的多排大型房址區(qū)組成宮城性質的居住區(qū),附近是深厚夯土筑成的屬于國家層面的大型廣場。

此外,鄭州青臺遺址發(fā)現環(huán)壕4條,居住區(qū)、墓葬區(qū)、祭祀區(qū)、作坊區(qū)劃分明確。陜西高陵楊官寨發(fā)現面積80余萬平方米仰韶中晚期聚落,有大型環(huán)壕和大片墓地和制陶作坊區(qū)。對三門峽廟底溝遺址、華縣泉護村遺址以及晉南臨汾桃園等遺址的新發(fā)掘中,又出土大批廟底溝時期的彩陶,進一步豐富了考古界對仰韶彩陶文化的認識。

仰韶文化考古新發(fā)現仍然可期

王仁湘表示,依據現在所獲得的考古資料判斷,研究者認為在仰韶中晚期出現社會復雜化現象,而出現社會復雜化的中原地區(qū),正是中原龍山文化和夏商周三代的活動舞臺,因此,考古學者認為是仰韶文化開啟了中國早期文明化進程的步伐。

仰韶文化研究已走過百年時光,持續(xù)考古發(fā)現不斷改變著學界已有的認知。有研究者將距今5500年至5000年這一階段,稱為黃帝時代或五帝時代,雙槐樹遺址就是黃帝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這個時期“河洛古國”的都邑遺址。無論從遺址的地理位置、規(guī)模、文化內涵及所處時代無不凸顯其在中華文明的中心地位,應是仰韶文化中晚期至少是黃河流域政治文明核心。

“仰韶文化考古研究新的發(fā)現,仍然可以期待?!蓖跞氏嬲J為,目前在許多地點已經發(fā)現諸多廟底溝文化大房址,平面為五邊形的大房址,面積可以大到200多甚至500多平方米,但至今卻沒有發(fā)現與之匹配的大型墓葬?!斑@樣的墓葬一定會有,只是暫時還沒有線索。設想一當發(fā)現了這樣的墓葬,一個時代的文化發(fā)展高度才可能得到更全面的揭示。相信與大房址相對應的大墓葬,在廟底溝文化時期是一定存在的,我們要耐心等待它面世的時刻”。

談及仰韶情結,王仁湘指出,沒有仰韶村的發(fā)現,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開始的時日可能還會晚一些,在中國最先發(fā)現的史前文化一定不是以“仰韶”命名的文化。“但是歷史是沒有假設的,在中國考古學界,尤其是在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領域,我們不能沒有仰韶村,也不能沒有仰韶文化”。

這位考古學家認為,仰韶文化命名伊始,就成為中國田野考古學的一面大旗,許多的學者都由這旗下走過,成就了他們的偉業(yè)。

現在命名半坡文化、廟底溝文化、西王村文化,將它們統領在“仰韶”這面旗幟下,這就是“大仰韶”?!拔覀兛梢灶A言,在未來的世紀,仰韶與仰韶文化,同龍山和龍山時代這樣的詞匯一樣,還將繼續(xù)是中國考古學中輝煌的名字,還將是中國史前考古學的永恒話題?!蓖跞氏嬲f。(完)

【編輯:郭夢媛】

關鍵詞: 王仁湘 百年 仰韶 大仰韶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