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大唐帝國中原之王

時間:2022-03-13 14:40:36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李世民其父是時任隋朝官員李淵,在4歲那年,有一位看面相的書生前來拜訪李淵,當見其子時,書生稱:"龍鳳之姿,天日之表,等到二十歲時,必能濟世安民"。李淵便采用書生之意,取名為世民。

救援雁門關

隨著隋煬帝楊廣三征高句麗戰(zhàn)敗,導致隋朝國力崩潰,四處都是農(nóng)民起義,隋朝滅亡形式已經(jīng)不可扭轉。公元615年,此時的隋煬帝依例北巡長城,率領15萬大軍開赴雁門關,這十五萬人之中還有百官、宮女、嬪妃.......非戰(zhàn)斗人員就多達數(shù)萬人,大軍的機動性極差。殊不知這時的突厥人早已不懼怕隋軍,在雁門關外埋伏10萬大軍,突厥可汗"始畢"率領大軍在雁門關外突襲了隋軍,將其重重圍困,數(shù)月間攻破了三十九座城。

隋軍首位不能相連,遭到突厥人各個擊破,最后只剩下兩座城鎮(zhèn),隋煬帝楊廣萬般無奈,只能派遣使者向突厥可汗始畢之妻(隋義成公主)求救。與此同時,各路隋軍也在相繼救援,16歲的李世民參加了左屯位將軍"云定興"的軍隊,率部北上救援隋煬帝楊廣,突厥人見隋朝援軍抵達,放棄了圍困雁門關,在九月份撤圍而去。

李世民則繼續(xù)跟隨父親(太原留守李淵)駐守北方,抗擊突厥的入侵。

四方大戰(zhàn)

公元617年,李淵見天下大亂,海內(nèi)群雄割據(jù),逐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于是在晉陽起兵,率軍攻入長安城,強迫隋恭帝楊侑禪位于李淵,建立了大唐王朝。隨后,李淵冊封李世民為秦王,開始了統(tǒng)一全國的戰(zhàn)爭,首當其沖還是隴西割據(jù)勢力"薛舉",正在大舉向東進逼近,企圖攻滅唐朝,元帥"李世民"統(tǒng)領八總管前往迎戰(zhàn),總兵力4萬唐軍。

李世民告誡部下:""薛舉孤軍深入,糧食不多,士卒疲憊,不可迎戰(zhàn)"。八位總管不聽勸阻,唐軍仍然在高西南對陣薛舉,結果都敗下陣來,唐軍死傷十分之六。秦王李世民則率軍堅守重鎮(zhèn),唐軍拒不出戰(zhàn),雙方對峙60余天,薛仁杲(薛舉之子)軍隊的糧食吃完了,士兵斗志渙散。李世民見狀,下令全軍出擊,在淺水原地區(qū)大破薛仁杲軍隊,唐朝逐平定了隴西地區(qū)。

此后,李世民相繼擊敗了另外兩個中原軍閥(宋金剛和劉武周),收復了失地(并州和汾州),鞏固唐朝在北方的統(tǒng)治。

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軍南下重鎮(zhèn)洛陽(今湖北),將中原軍閥王世充重重圍困,切斷鄭軍的食物補給,8萬唐軍聲勢浩大,迫使周圍五十余州(河南)相繼投降。王世充只得向夏王竇建德求救,由此拉開了虎牢之戰(zhàn)。唐軍晝夜不停攻打洛陽,城內(nèi)的軍民缺少糧食,餓死者不計其數(shù),克城之日就在近期。

此時,竇建德率領10萬夏軍前來救援洛陽城,一路攻城略地(管州、滎陽、陽翟......),沿途擊破唐軍。李世民率軍據(jù)守虎牢關,兩軍交鋒一個月,數(shù)次擊退了竇建德的10萬士兵進攻,夏軍在虎牢關受阻不能前進。五月份,竇建德決定傾巢而出,兩軍從早晨交鋒至中午,夏軍饑餓疲憊,士兵們都爭搶喝水,已經(jīng)無力再戰(zhàn)。李世民見時機成熟,率領唐軍全面出擊,進攻所向披靡,夏軍一潰千里,捉獲5萬余俘虜。

據(jù)守洛陽城的王世充見大勢已去,率部眾向李世民投降,決定天下歸屬的虎牢關之戰(zhàn),以唐朝全面獲勝告終。

中原之王

李世民認為是自己奠下唐朝開國的基業(yè),與太子李建成的猜忌日漸加深,雙方?jīng)_突已經(jīng)不可避免,魏徵曾諫言太子李建成:"秦王功蓋天下,內(nèi)外歸心",勸諫太子早日動手。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率領70余人甲士在臨湖殿附近埋伏,待李建成和李元吉行至臨湖殿時,李世民率軍殺出,用弓箭先后射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待李建成麾下的2000長林軍趕到玄武門時,早已大勢已去,將士迅速潰散。至此,政變以秦王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

李世民執(zhí)政后,常以隋朝滅亡為戒,亦致力復興中原,每日勵精圖治,使得國力逐漸強盛。

公元629年,唐太宗李世民決心發(fā)動反擊突厥的戰(zhàn)爭,派遣10萬甲士北伐,唐朝兵分六路攻打突厥部落,大將軍李靖在定襄地區(qū)大破突厥軍隊,殺得橫尸遍野,突厥可汗"頡利"兵敗北逃,遭到唐軍的沿途截擊,投降部眾多達五萬余人。突厥部落遭到沉重打擊后,向西逃往至陰山地區(qū)。李靖率領1萬大唐鐵騎發(fā)動突襲,僅帶20天的糧草,晝夜行軍數(shù)百里,在二月初八夜,李靖追擊上了突厥可汗"頡利",全殲1萬余人,取得了關鍵性勝利。

自此,突厥人向唐朝臣服,唐朝將領地劃入版圖,設置都督府管理(順州、裕州、化州、長州、定襄、云中),疆域擴大至陰山以北600里,唐朝勢力范圍達到大漠之北。

唐太宗李世民期間數(shù)次對外用兵,先后征服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焉耆、龜茲、吐谷渾,因此唐朝聲威遠播。

遠征遼東

隨著唐朝對外征戰(zhàn),先后擊敗了周邊強敵,只剩下盤踞在遼東地區(qū)的高句麗勢力未臣服。貞觀五年,李世民派人前往遼東地區(qū)收殮埋葬隋朝時期戰(zhàn)死的隋人尸體,唐軍摧毀高句麗用隋人尸體立的京觀。隨著晚年體力漸衰,消滅高句麗便成為唐太宗李世民揮之不去的心愿。

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領10萬唐軍向著遼東地區(qū)進發(fā),出兵討伐高句麗王國。四月份,唐軍抵達了建安城外,唐軍全殲數(shù)千高句麗士兵,隨后攻陷了蓋牟城,俘獲兩萬余人,繳獲糧食十余萬石。五月份,李世民率領主力部隊抵達了鴨綠江邊,唐軍進攻勢如破竹。另一路偏師,唐朝將領張亮率軍從東萊渡海攻陷了卑沙城。

高句麗出動4萬步騎前來救援遼東城,唐朝大將軍李道宗率領4000大唐鐵騎迎戰(zhàn),兩軍激烈交鋒數(shù)時,唐軍擊破高句麗援軍,斬殺數(shù)千余人。隨后,唐太宗李世民率領主力部隊抵達遼東城外,兩路唐軍匯合一處攻打遼東城,唐軍全殲守軍1萬余人,抓獲俘虜1萬余人。

六月份,唐軍推進至安市城郊外,將其重重圍困,高句麗大將軍高延壽率領15萬士兵前來救援。李世民派出1000騎兵為誘餌,剛交手就且戰(zhàn)且退,高句麗士兵爭相前進。唐軍誘敵進入達安市城東南邊八里的地方,李世民一方面派遣使者假意和談,另一面方埋伏重兵依山列陣。待高延壽進入山谷后,唐軍四面出擊,從山坡上俯沖而下,高句麗士兵大為驚恐,紛紛倉促迎戰(zhàn),不能抵擋唐軍攻勢,高延壽全線潰敗,唐軍全殲2萬余人。

高句麗戰(zhàn)敗后,大將軍高延壽率領殘部退守山地,企圖殊死抵抗,李世民命令諸軍分道包圍高句麗軍隊,切斷其水資源,被圍困的士兵斗志全無,高延壽見無力突圍,率領3.6萬士兵向李世民投降。此戰(zhàn)役,唐軍繳獲馬五萬匹,以及牛五萬頭,鎧甲一萬副,高句麗王國從上到下都非常震恐。

九月份,唐軍未能攻克安市城,氣候轉入嚴寒冬日,周邊草枯水凍,遠征的唐軍后勤耗盡。李世民下令班師回朝,沿途炫耀兵力強盛。此次唐軍征戰(zhàn)高句麗,先后攻陷十座重鎮(zhèn)(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后黃),全殲4萬高句麗士兵,毀滅性的打擊了高句麗王朝。

公元648年,李世民病情加重,召見太子李治,將其撰寫的《帝范》交給繼承人,并告誡他:"你應當以古代的圣哲賢王為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為如果取法于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于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基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于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游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不久后,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唐太宗扭轉形勢,戰(zhàn)勝他們,使他們害怕中國。"--【法】勒內(nèi)·格魯塞:《草原帝國》

關鍵詞: 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 雁門關外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