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明朝內閣制簡介 后期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且可壓制六部

時間:2022-03-17 12:57:14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明朝內閣制簡介

明朝內閣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機構,此后權力逐漸增大,后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內閣輔臣的人數(shù)為一人至七人不等,輔臣奉使出外辦事,多自稱閣部。

起初,內閣大學士只具有顧問身份,皇帝為最終決定的權力,而大學士很少有參決的機會。到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內閣的權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葉,夏言、嚴嵩等人執(zhí)掌內閣,地位赫然為真正的宰相,亦可壓制六部。

然而,雖然首席內閣大學士(或稱內閣首輔)有票擬的權力,但卻不得不依賴于內部太監(jiān)送達批紅。首輔大學士的職權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須與宦官合作,才能執(zhí)掌大政,如張居正結合馮保。

明朝內閣制有什么特點?

一、形成時期長,而且始終沒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

從永樂開始,歷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內閣,皇帝“其不接見臣下而能統(tǒng)治天下者,以有閣臣票擬故耳”。

但是,他們誰也不敢擔當違反祖制的罪名,誰也不愿從已經取得徹底勝利的皇權中,又拿出一部分給閣臣分享。所以內閣進展緩慢,而且始終未能成為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

二、內閣與皇權矛盾重重,又始終屈服在皇權的重壓下

閣臣與皇帝矛盾,除了反映為封還詔旨一類以外,很多反映為閣臣在中葉以后不斷提出辭職?;蕶嗯c內閣矛盾,亦反映為明代閣臣善終者少,有政績的不多。

明代內閣權力不穩(wěn)定,雖然有嚴嵩,張居正之顯赫,但他們一是乘皇帝靜攝而代行皇權。一般閣臣來說,由于基本上都是文學侍從之臣出身,入閣后權力之大小,只決定于票擬被采用的情況,所以呈現(xiàn)為不穩(wěn)定,沒有保障,沒有連續(xù)性。

與漢、唐、宋相比,明代輔相的業(yè)績并不顯著,這一方面固然與入閣前之資歷有關。漢、唐、宋之宰相都要經歷郡邑,而明之閣臣卻基本上出于翰林院。

他們沒有從政經驗,不知民間疾苦,對政事自然難以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但另一方面,則由于他們權力不穩(wěn)定,被司禮監(jiān)擠著,被皇權壓著,即使有抱負也難于施展。

顯然,這樣的內閣只能助長皇權,而不可監(jiān)督、約束皇權。有明一代,內閣始終未能成為對皇權的威脅,從這個角度來說,朱元璋廢丞相的目的是達到了。

關鍵詞: 內閣大學士 基本上都是 切實可行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