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國有三不祥的故事:一有賢不知,二知而不用,三用而不任

時間:2022-03-23 11:15:12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先講一個發(fā)生在春秋時期的小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景公與晏子的故事,齊景公是姜齊的倒數(shù)第七位國君,齊景公之后再經(jīng)過六位國君,姜姓齊國被田姓齊國取代。

晏子是當時齊國的大夫,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人,我們知道晏子這個人,大多是因為他的故事出現(xiàn)在中學課本中,當時的課本上講的是《晏子使楚》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知晏子足智多謀、靈活善辯。

有一天,齊景公去打獵,在山上看見了老虎,在沼澤地里看見了蛇,齊景公就覺得不吉利,回來后就問晏子:看見老虎和蛇這事是不是不祥?

然后晏子就回答了說:一個國家只有三件事不祥,這事(指看見老虎和蛇)不在其中,哪三件事不祥呢?

晏子接著說:一是國家有賢能的人而不知道,是不祥;二是知道了有賢能的人卻不任用,是不祥;三是任用了賢能但卻不信任,是不祥。在山上看見老虎,在沼澤地里看見蛇,不是不祥,山是老虎的家,沼澤地是蛇的巢穴,怎么能說不祥呢?

這就是"國有三不祥"的故事,即:一、有賢不知,二、知而不用,三、用而不任。

一、有賢不知

二、知而不用

三、用而不任

這個故事是真實存在的,其來源就是《晏子春秋》這本書,這本書中講了很多晏子以各種方法勸告國君要勤于理政、愛戴百姓、任用賢能、虛心納諫的故事,表達了晏子對于治國、治民、理政等各方面的主張。后來經(jīng)過西漢的文學家劉向整理在《新苑》這本書中。

先從這個故事本身來分析,齊景公在齊國歷史上并不是一個非常賢能的君主,相反,齊景公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君主,他既有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又有貪圖享樂的昏君之氣,在他的身邊有種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一種是正直有才能的大臣,比如晏子、司馬穰苴,另一種就是崔杼、慶封這樣的擅權(quán)小人。

正因為齊景公的這種復雜矛盾的性格,所以才更需要晏子這樣的正直大臣的勸諫,齊景公有一個方面極像他的祖輩齊桓公,有好臣(管仲、鮑叔牙)輔佐就學好,有奸臣輔佐(易牙、豎刁)就學壞。

齊景公上山打獵覺得看到老虎和蛇不祥,就來問晏子,這件事本身沒有什么問題,齊景公想的不過是自己會不會遇到不祥的事,影響自己,僅僅而已,但是晏子卻以這件事為引子,引申到國家的治理上來,告誡齊景公治理國家要防備不祥的事只有三件。

再來看看晏子講的三不祥:

一個國家如果有賢能的人卻不知道,就是一件不祥的事,這是告誡齊景公要發(fā)現(xiàn)人才,這叫選拔人才。

一個國家如果明知有賢能的人卻不任用,就是一件不祥的事,這是告誡齊景公要任用賢能人才,這叫選賢用人。

一個國家如果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相信他,就是一件不祥的事,這就是告誡齊景公要信任人才,這叫用人不疑。

晏子也是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自成一系,晏子關(guān)于選人、用人、信人的理念,為后世歷代國君所采用,即使放到今天,這個理念仍然適用,要知道晏子的時代,齊國還沒有稷下學宮這所歷史上第一所政府主辦的高等院校,還沒有選人的更好途徑,當時的春秋又是貴族政治,晏子本人就是出身貴族,出身不高的人才是極難得到國君的任用,更不用說信任了。

晏子的治國理念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 以身作則",告誡國君要以個人為楷模,號令天下臣民學習,晏子向齊景公所講的"國有三不祥"除了向齊景公講明道理外,也希望齊景公能夠以身作則,向天下人作出良好的選人、用人、信人榜樣。

關(guān)鍵詞: 這個故事 一個國家 春秋時期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