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昭陵陪葬人物~李承乾

時間:2022-03-25 10:35:14    來源:昭陵博物館???

李承乾(619--643年),字高明,唐太宗嫡長子。武德二年(619)生于太極宮承乾殿,故取名李承乾。有人認(rèn)為"承乾"二字雖為宮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時卻有著承繼皇業(yè),總領(lǐng)乾坤的深意。武德三年(620),尚在襁褓中的李承乾被封為"恒山王"。武德七年(624),李承乾徙封"中山王"。李世民令秦王府十八學(xué)士的孔穎達這位儒學(xué)大師教導(dǎo)李承乾儒學(xué)經(jīng)典,所以李世民即位后,在冊封太子的詔書中稱承乾"早聞睿哲,幼觀《詩》《禮》"。

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即位,是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僅8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太子,李承乾作為大唐的皇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生活也就此開始。太宗非常喜歡愛子,也十分重視對太子的培養(yǎng),于是委任德高望重的李綱為太子太師,教導(dǎo)承乾。史書記載承乾"性聰敏","特敏惠","豐姿峻嶷、仁孝純深"。有一次,太子太師李綱因為腳疾只能乘著轎子進宮,于是李承乾親自將自己的老師引上殿并恭恭敬敬地行禮,又向其虛心請教,態(tài)度極為禮敬。李綱病逝后,承乾又親自為老師立碑。

貞觀四年(630)五月,唐太宗頒《令皇太子承乾聽訟詔》,還說"自今以后,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雖然只是"聽訟",卻從中可見唐太宗已經(jīng)在有意識地鍛煉太子身為儲君的政治能力了,這時候的李承乾只有12歲。同年,尚書右仆射杜如晦病重,唐太宗便令太子承乾親自前去慰問。

貞觀七年(633),承乾生病,唐太宗下旨請?zhí)祗酶呱H為兒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因承乾多病,唐太宗為了不讓他太辛苦,特別準(zhǔn)許他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但李承乾并沒有借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經(jīng)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jié)果他很快便寫滿了三頁紙,內(nèi)容很有價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jīng)邦之要也。"

唐太宗也擔(dān)心太子"生長深宮,百姓艱難,都不聞見",于是對太子左庶子于志寧、杜正倫等人說:你們輔導(dǎo)太子,平常應(yīng)該為他講述百姓生活在民間的種種艱苦。每當(dāng)看到他有做得不對的地方,應(yīng)該勇敢直諫,使他能有所獲益。李承乾亦十分好學(xué),不僅令孔穎達撰《孝經(jīng)章句》,還讓顏師古注班固《漢書》解釋詳明,完稿后又鄭重上表,唐太宗對此大加贊賞,將之珍藏進皇家的圖書秘閣內(nèi),并賞賜顏師古物二百段、良馬一匹。

貞觀八年(634)二月乙巳,太子李承乾加元服。 貞觀九年(635)正月甲申,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唐太宗為此大宴群臣。五月庚子,唐高祖李淵病逝,居喪期間,唐太宗下詔,令太子監(jiān)國權(quán)知軍國大事,而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干得相當(dāng)出色。六月己丑,朝臣懇請?zhí)谏铣犝?,唐太宗?yīng)允,不過"細(xì)務(wù)仍委太子",之后唐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時,"常令居守監(jiān)國"。

貞觀十三年 (639),唐太宗下詔令東宮置崇文館。崇文館,為貞觀年間唐太宗專為太子李承乾所設(shè)置的學(xué)館。崇文館中的學(xué)士掌東宮經(jīng)籍圖書,以教授諸生,但凡課試舉送,皆入弘文館。

然而,生于深宮的太子承乾,沒有親身經(jīng)歷過開創(chuàng)江山的艱難,沒有目睹過驚心動魄的斗爭,更沒有接觸民間的社會實踐,逐漸染上了不少紈绔習(xí)氣。特別是他在少年時患了一場重病,腳留有殘疾,行走不便,這在他心里留下了特別深的陰影。兄弟中不乏干練果敢之輩,他十分擔(dān)心會失掉太子的地位。自卑、猜疑和防范心理造成了他內(nèi)心的孤獨和痛苦,為了減輕這種壓力,他開始叛逆起來,漸漸縱情于聲色。這時教導(dǎo)太子的于志寧和李百藥,二人均是飽學(xué)之士、天下名儒。李百藥為了教育好太子,著實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但無濟于事,承乾習(xí)性如故,他灰心了,兩年后請求離職。而唐太宗并未放松對太子的正面教育,太子因為有足疾,很少朝謁,減少了太宗直接督導(dǎo)的機會。后來太宗又派杜正倫協(xié)助于志寧教育太子,承乾卻依舊我行我素,行為更加惡劣,甚至變本加厲。他身居?xùn)|宮,不輕易露面,整天跟佞徒廝混在一起,搞出許多惡作劇引以為樂。他在宮中鑄銅爐、大鼎,招亡命之徒偷盜百姓的牲口,與手下親信烹煮共食。招上百人扮做突厥人,習(xí)突厥風(fēng)俗,常常晝夜不息。

貞觀十五年 (641),李承乾私引突厥群豎入宮,再次惹來于志寧的上書。盡管李承乾因害怕父親知曉,只敢偷偷地做這些事,然世上并沒有不透風(fēng)的墻,自己的兒子究竟在做些什么,唐太宗心里自是一清二楚。九月丁巳,唐太宗任命魏征為太子太師。此時的李承乾對宮中的一名太常樂人大加寵幸,并給他起名"稱心",唐太宗知道后大為怒火,將其殺之,結(jié)果承乾悲痛之下一連幾個月稱病不上朝,甚至對屢屢勸諫他的張玄素等人意欲痛下殺手。即便承乾胡鬧成了這樣,唐太宗也不曾動過廢太子的念頭。

為了使太子改邪歸正,唐太宗"搜訪賢德,以輔儲宮",曾先后挑選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東宮輔臣,于志寧、李百藥、杜正倫、孔穎達、張玄素、房玄齡、魏征等,后來又令劉洎、岑文本與馬周遞日往東宮,讓他們對太子進行教導(dǎo)培養(yǎng)。于志寧甚至撰《諫苑》二十卷,規(guī)勸挽救太子,太宗皇帝為此不時地厚贈錢物,以答謝他們對太子的一番苦心和忠心。承乾卻一味地放任自流,行為越發(fā)不可理喻,太宗無奈,最后對他徹底失望。

李承乾明顯感到了父親的冷淡和疏遠(yuǎn),他絕不愿坐以待斃,暗地刺殺深得父親寵愛的胞弟李泰,未獲成功。刺殺失敗后,貞觀十七年(643)李承乾遂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駙馬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結(jié),欲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jié)果事情敗露。唐太宗心痛無奈之下,只得將其幽禁別室,又命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兵部尚書李勣、大理卿孫伏伽、中書侍郎岑文本、御史大夫馬周、諫議大夫褚遂良等參鞫之,"事皆明驗"。

同年四月,李元昌賜自盡,杜荷、侯君集等人盡皆伏誅,惟獨主犯李承乾被廢為庶人。唐太宗在《廢皇太子承乾為庶人詔》中感慨道:"況乎冢嗣,寧不鐘心。"同時,唐太宗親謁太廟,以謝承乾之過。九月,"徙承乾于黔州(今四川彭永)",十月一日,李承乾卒于黔州,唐太宗為之廢朝,并葬之以國公禮。關(guān)于承乾之死,兩唐書均作"貞觀十九年(645)",而承乾墓志卻記作"貞觀十七年(643)十月一日",孰是孰非,其實也無關(guān)重要。

李承乾碑

李承乾墓志(拓片)

開元年間,李承乾的嫡孫李適之以才干得寵于唐玄宗,官拜宰相,幾次上疏請求將祖父歸葬昭陵。開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恒山愍王。次年詔陪昭陵。開元二十六年(738)五月二十九日,李適之將其祖父李承乾遷陪昭陵。《新唐書》記載說:"葬禮甚盛"。

人不可頹廢,行不可無羈,李承乾不懂得嚴(yán)以律己,一味放任自流,斷送了自己的大好政治前程,落了個可悲可嘆的下場。其墓位于陜西省禮泉縣煙霞鎮(zhèn)東周新村西側(cè),墓封土圓錐形,底徑殘長6米、殘高2.5米。墓前立有石碑,1972年發(fā)掘,為斜坡墓道五天井土洞墓,水平全長35.5米。出土墓志一合及彩繪陶俑、駱駝、牛、豬、羊、雞、狗等文物100余件。

李承乾墓出土陶俑

來源:昭陵博物館???

關(guān)鍵詞: 太子太師 太宗皇帝 放任自流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fù)責(zé)。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