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發(fā)動陳橋兵變,建立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是忠是奸?一起來分析

時間:2022-03-25 14:53:18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公元960年,七歲的后周皇帝柴宗訓禪位給趙匡胤。趙匡胤即位,改國號為"宋",史稱宋太祖。

趙匡胤借陳橋兵變,兵不血刃得帝位

公元959年,三十九歲身患重疾的周世宗柴榮,想著年僅只有七歲的四兒子柴宗訓,憂心忡忡。一方面他在為國家和兒子的未來感到擔憂,另一方面為死在漢隱帝手上的大兒子、二兒子、三兒子感到痛心。他想著如果兒子們沒死,自己現(xiàn)在一命嗚呼了,就可以把國家托付給他們,他們年齡都不止七歲,能承擔的東西會更多,現(xiàn)在只能難為老四了……周世宗想了很多,最后帶著遺憾告別了世界。自此,后周擴張被按下了停止鍵。

七歲的柴宗訓,繼位時還帶著奶氣,朝政只好交給符太后和宰相范質(zhì)、王溥等人。此時,趙匡胤是禁衛(wèi)軍的最高長官,并兼宋州歸德軍節(jié)度使。

柴宗訓在位的第一個正月,北方傳來邊關(guān)急報,稱北漢聯(lián)合遼軍進攻后周。一時間,朝野上下,十分慌亂,中央來不及去確認情報,就急命澶州節(jié)度使慕容延釗率兵抵御,同時命趙匡胤領(lǐng)兵北上支援。

趙匡胤率領(lǐng)后周主力部隊迅速抵達陳橋驛,看眾將士人馬困頓,于是命全軍就地休整。第二天,趙匡胤的將士們說皇帝年紀小,不懂事,即便大家出戰(zhàn)殉國了,小皇帝也不會感激這份恩情,不如現(xiàn)在擁立將軍為皇帝,再出發(fā)北征,并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給趙匡胤穿戴上后,呼喊萬歲。趙匡胤先是表現(xiàn)出為難的樣子,然后表示做皇帝可以,但是全部人都得聽從號令。史稱陳橋兵變。

趙匡胤在得到全軍上下?lián)砹⒌那闆r下,知道兵貴神速,遲則生變,于是立即領(lǐng)兵折回京城,穩(wěn)住朝局?;氐骄┏?,全軍遵從不擾民、不搶官的命令,使得全城只有一位將領(lǐng)想反抗,但很快就被斬殺,其他文官武將見勢都稱呼趙匡胤萬歲。不久,柴宗訓舉行儀式,禪位給趙匡胤。

趙匡胤就這樣兵不血刃地登上皇帝,建立宋朝。

陳橋兵變是否為趙匡胤親自策劃的爭議

一些資料記載趙匡胤是后周忠臣,做皇帝也是逼不得已。他在陳橋被逼黃袍加身,也顯得十分無奈,因為整個陳橋兵變?nèi)切母箓儾邉澋?,他毫不知情,之所以登上帝位,是念及部下們都已表現(xiàn)出另立新主之心,如果不接受他們的擁立,那他們不戰(zhàn)死也會被朝廷判處死刑。

但有些人認為整個事件,早有預謀,是趙匡胤和心腹們演的一出戲,趙匡胤是篡國奸臣。

到底趙匡胤是忠是奸,我們可以結(jié)合當時的環(huán)境來做分析

1.唐滅宋立間,武將令中原政權(quán)頻繁易主

自公元907年唐滅至公元960年宋立,短短幾十年間,中原政權(quán)歷經(jīng)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

而從后梁開國皇帝朱全忠、后唐開國皇帝李存勖、后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后周開國皇帝郭威來看,清一色的武將,除李存勖沒擔任過后梁官職外,其他人都擔任過前朝節(jié)度使。這個時期,是武將嚴重干政的時期,是驕兵悍將在歷史舞臺上你爭我奪的年代。

而趙匡胤也是出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當中,他親睹了朝代的更替,人民因此而受難,如果說當他身居高位時,又恰恰是像之前五位開國皇帝一樣手握兵權(quán)時,沒有想過自己稱帝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不管是誰,一旦手握重兵,想法都會與五代開國皇帝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而找機會謀略天下。趙匡胤是正常人,當然也會有想法。

2.趙匡胤生于后唐,曾效力后漢,這點挺重要的

趙匡胤出生的時候,正是后唐時期,當他長大后,已變成后漢。年輕有夢想的趙匡胤,也想建功立業(yè),于是他投奔時任后漢樞密使郭威。可以說年少的趙匡胤,他效忠的是后漢。后來在后周,他屢建戰(zhàn)功,逐漸成為禁軍的重要將領(lǐng)。在周世宗柴榮病逝時,已是禁軍的最高將領(lǐng)。

在發(fā)動陳橋兵變時,如果說他忠于后周,那就是對后漢不忠。如果說他是忠于后漢,一直在后周蟄伏,直至有能力了,就一舉滅了后周,為后漢復仇,這也有一定的道理。如果說他是后周奸臣,那就是后漢忠臣,如果說他是后周忠臣,那就是后漢的不忠之臣。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在風起云涌的年代,江山如此頻繁易主,忠奸之說難以說得清。

3.趙匡胤并不是第一個黃袍加身稱帝之人

在此之前,趙匡胤的老上司郭威就是在今河南濮陽西當時稱澶州的地方,被部下割黃旗披在身上,擁立為帝的。郭威的澶州兵變與趙匡胤的陳橋兵變,版本十分相似。

郭威一伙謊稱契丹入侵,于是領(lǐng)兵出征,到了澶州,幾千將士突然喧嘩,說之前在京城搶掠,與劉家結(jié)了仇,如果再讓劉姓做皇帝,身家性命不保,于是割黃旗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為帝。于是郭威領(lǐng)兵回京,搶得政權(quán),建立后周。

而到了趙匡胤,距離郭威黃袍加身稱帝才十年左右,同樣的劇情發(fā)生了,這是不是對郭威的報復,就不得而知了。

4.入城善待官民

趙匡胤領(lǐng)兵回到京城后,政權(quán)順利交接。期間,軍紀嚴明,沒有發(fā)生搶掠,只殺了想反抗的京城巡檢使韓通,其他所有官員以及后周皇室,一個都沒有被害??梢?,他在軍中深得人心,在官員中也有很多人支持他稱帝。

趙匡胤取后周而代之,其實對人民沒有造成傷害。他建宋,和李淵取代隋建唐是一樣的。朝代更迭,是歷史在發(fā)展,是人民在選擇一個適合他們的朝代,所以也無謂判斷忠與奸。只要于民有利,于國有利,即為好事情。

結(jié)語

趙匡胤稱帝后,軍情報道所稱的北漢和遼國聯(lián)合軍卻沒有出現(xiàn)。趙匡胤開始東征西討,先后滅掉了其余十個國家,一統(tǒng)華夏政權(quán)。而北漢,趙匡胤在公元979年才攻滅,是五代十國時期最后的一個小國,滅亡時距趙匡胤稱帝已經(jīng)19年。在趙匡胤為統(tǒng)一政權(quán)征戰(zhàn)其他小國期間,北漢也沒有單獨或聯(lián)合遼軍進攻過宋。所以后周讓趙匡胤北征到陳橋的軍情,是一場戲。

后來,趙匡胤娶了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外孫女宋氏,成了劉知遠的外孫女婿,那么趙匡胤取后周而代之,有多少可以說他心懷后漢呢?當然,他迎娶宋氏,最后立為皇后,或許是為自己篡國之舉減輕愧疚之情也是有可能。

總之,趙匡胤后來立訓限制武將的權(quán)力,一方面是因為看到五代十國時期的武將干政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嚴重傷害有關(guān),他不想再讓五代十國的悲劇重演;另一方面他或許是認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對兵權(quán)"兵者,王中之王也"的見解,明白誰掌握兵權(quán),誰就是王中之王,即帝。

另外,無論在歷史哪個時期看,一個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對國家和人民都是有好處的。趙匡胤他稱帝,統(tǒng)一了華夏,讓人民少受動亂之苦,他和其他歷朝歷代的帝王一樣,都很難用忠和奸去評判。

讀者朋友們,你們怎么看呢?

關(guān)鍵詞: 開國皇帝 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

相關(guān)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