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朱元璋究竟為何一定要殺李善長?以至于賜了丹書鐵券也未能免死?

時間:2022-03-25 16:39:46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大明王朝前后歷經(jīng)276年輝煌,明太祖朱元璋在打天下時有徐達、湯和等老鄉(xiāng)協(xié)助,而在這些老鄉(xiāng)中,最為出名的便是被評價可以比肩蕭何的明朝開國丞相李善長。在明朝建國后長達20年的時間里,李善長在朝中的地位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李善長雖被譽為蕭何,但卻沒有蕭何的幸運,蕭何最終得以善終,而李善長到了晚年卻因朱元璋的猜忌被迫自殺,隨后李善長的一家70余口也死在了朱元璋的屠刀之下。

相傳在朱元璋處死李善長時,李善長曾拿出朱元璋賜予他的丹書鐵券,以求免死。但朱元璋卻沒有按照丹書鐵券的約定,免李善長一死,其理由就是丹書鐵券上明確寫有"所謂免死,除謀反大逆"九個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朱元璋鐵了心要殺李善長呢?

首先,李善長是不是真的謀反,這個答案在李善長死后的第二年已經(jīng)有了答案。李善長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國用上奏,說李善長跟隨陛下出生入死,已經(jīng)位極人臣,生前也已封公,兒子也娶了公主,做官做到這個程度,已經(jīng)進無可進了。如果說李善長想要謀反,自己做皇帝,還說得過去。可在胡惟庸案中,李善長被認為是要幫助胡惟庸謀反,如果胡惟庸做了皇帝,那么李善長并不會得到比現(xiàn)在更好的待遇。當李善長已經(jīng)擁有了"萬全之富貴",一定不會去冒險求"萬一之富貴",這才是人之常情。太祖朱元璋讀完王國用的這本奏章后,也沒有怪罪王國用,這件事就這樣過去了。既然李善長的罪名如此牽強,那么為什么朱元璋還要如此設(shè)計呢?這就要提到丹書鐵券了,在丹書鐵券的約定中,除謀逆大罪外,確實可以免除一死。李善長牽扯其中的胡惟庸案在洪武十三年(1380)案發(fā)的時候,當時胡惟庸的罪名是"擅權(quán)植黨",這個罪名不足以處死李善長,所以即使胡惟庸是李善長一手提拔的,李善長也沒有被胡惟庸牽連。而在胡惟庸已經(jīng)伏誅十年后,胡惟庸案再一次被翻了出來,要殺李善長,罪名必須是謀逆。當時大明的外患乃是"南倭北虜",于是朱元璋便導(dǎo)演出所謂"林賢下海招倭"和"封績使元通虜"的事件來。當時為李善長編織的罪名十分完善,《明太祖實錄》中對李善長的罪名有這樣的記載:"監(jiān)察御史勤奏李善長得知胡推庸遣使封績使元,匿不以奏。""而善長柔奸隱匿,尸位素餐。楊憲謀叛,若罔聞知。胡(惟庸)陳(寧)不軌,又為謀主。""時京民進惟庸作亂者,法當彼邊。善長受奸民贓,數(shù)奏請給其親"以上列舉并不完整,但可以看出如果屬實,十面丹書鐵券也保不住李善長的名。那么朱元璋究竟為何一定要殺李善長呢?我們說李善長很可能并沒有謀逆,但李善長結(jié)黨營私卻是事實。李善長和朱元璋是都是淮西籍,但李善長擁有著極強的鄉(xiāng)土觀念,對淮西籍的官員格外照顧,胡惟庸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胡惟庸在李善長的竭力推薦下,從一個小小的知縣,一步步成為宰相,胡惟庸和李善長之間的關(guān)系自然不言而喻?;次骷瘓F由于有李善長這位核心人物,加上很多功臣甚至皇帝也都是淮西人,這些人膽大包天,目無法度,越發(fā)的肆意妄為。他們利用手中的權(quán)力相互勾結(jié),拉幫結(jié)派,李善長在執(zhí)政的方方面面對淮西集團也格外照顧。朝中有這樣一個小團伙的存在,自然會引發(fā)很多問題,比如淮西集團會聯(lián)合起來排除異己,胡惟庸任宰相前,有個叫楊憲的也非常被朱元璋看好,甚至朱元璋曾說過"楊憲可居相位"的話,而就是這樣一句話,引發(fā)了淮西集團對楊憲的攻擊,直至楊憲被彈劾,最終結(jié)局遭到朱元璋的"誅殺"。

隨著淮西集團的勢力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受控制,朱元璋也感受到了危機,朱元璋雖然發(fā)跡于淮西集團,但坐上了皇位,想的自然是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鐵桶一般的帝國。淮西集團這樣羽翼豐滿的政治集團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君權(quán)最大的威脅,一不留神就有大權(quán)旁落的危險。胡惟庸當上宰相后,擅權(quán)專斷,胡作非為的行為剛好給了朱元璋一個清洗淮西集團的借口。朱元璋借"胡藍之獄"幾乎把淮西功臣一網(wǎng)打盡,作為核心人物的李善長自然難逃厄運。

關(guān)鍵詞: 丹書鐵券 胡惟庸案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zé)。

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