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鄭和下西洋時曾意外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為何史書中不敢記載此事

時間:2022-03-30 06:54:19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那么,對于這件事,你是如何看呢?

哈嘍小伙伴們,歡迎閱讀小編的文章,文章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但內容全部原創(chuàng),原創(chuàng)不易,喜歡小編文章的小伙伴們可以點一下關注哦!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jiān) ,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云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xiāng)知代村人。中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鄭和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出生,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 。

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云南,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tǒng)帥藍玉掠走至南京, 閹割成太監(jiān)之后,進入朱棣的燕王府。永樂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馬和為菩薩戒弟子 ,法名福吉祥 。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zhàn)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zhàn)功,史稱"鄭和"。并升任為內官監(jiān)太監(jiān),官至四品,地位僅次于司禮監(jiān)。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zhàn),朱棣皇帝對鄭和的人品、才能、知識有充分的了解,對鄭和十分信賴 。

鄭和少年時就在朱棣身邊長大,跟著朱棣南征北戰(zhàn),是"靖難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視為心腹。但是,更為重要的是鄭和本人所具備的素質和條件適合于擔任下西洋總兵正使一職,率領船隊下西洋。

首先,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zhàn),具有軍事指揮才能。鄭和少年時就在明軍中服役,在明軍中長大,后轉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鄭和成年后,經受了戰(zhàn)火考驗,跟著朱棣參加"靖難之役",出生入死,轉戰(zhàn)南北,經歷數(shù)次重大戰(zhàn)役,具有實戰(zhàn)經驗。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鄭和"欽差總兵太監(jiān)"軍銜,將二萬余名官兵交給鄭和指揮。鄭和下西洋中的幾次軍事行動也證明了鄭和的軍事指揮才能,確保了這幾次軍事行動的成功。

鄭和曾七次下西洋,鄭和下西洋的影響無疑是久遠而巨大的。至今南洋一帶無處沒有關于鄭和下西洋的遺跡與紀念物。作為明代最具有開拓象征意義的鄭和下西洋也一直受到后世史家的積極評價,已故著名史學家吳晗認為鄭和下西洋一是經濟上有收獲,二是政治上弘揚國威,三是文化傳播,"使南洋諸國均染華風",四是華僑移民增加,"使中國人在南洋的地位陡然提高"。

很多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展示明王朝的國威,但是根據(jù)史料發(fā)現(xiàn),鄭和下西洋除了弘揚國威之外,永樂皇帝還秘密交代鄭和了一件他更為關心的事情,那就是尋找他的侄子--朱允炆。朱棣發(fā)動靖康之難兵變即位后感到自己不是正統(tǒng),身邊還隱藏著很多不安因素,對他的皇位存在很大威脅。

其中尤其是自己的皇帝侄子朱允炆最為讓朱棣忌憚,雖然在他攻入皇宮時皇宮失火,表面上看建文帝已被燒死,但是朱棣深知,燒死的根本不是朱允炆,而是另有其人,朱允炆已經逃走了,他會不會積蓄實力反撲朱棣不敢肯定,他也不知道朱允炆什么時候會來,一直心中不安,想盡快除掉這個心魔。

他曾暗中派遣多方勢力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后來得知朱允炆可能已經出海,于是他才派遣鄭和出海尋找朱允炆的下落。鄭和七下西洋,史書上并沒有記載他找到過朱允炆,但是據(jù)知情者透漏,在一些野史資料中曾有言鄭和是找到過朱允炆的,只是他不忍去抓,更怕無功而返才放棄了那大好機會,隱瞞了這些事跡。

據(jù)說鄭和曾打聽近年來有沒有僧人或者中土官宦人家流亡海島,線人回報說在永樂元年秋天,曾有幾百個內地居民,乘船飄往萬安島,出海前他們曾向沿海富戶采購了大量的生活用品,首領是位富家公子。海中還有數(shù)萬海匪與他們關系密切,很像是在處處保護著萬安島上那群人,后來鄭和和畫像對照后,確認此人就是朱允炆。

本來千辛萬苦找到了允炆帝的蹤跡,但是事情遠遠出乎他的意料,他沒想到允炆帝有這么強的勢力。最后他迫于海匪勢力,他不敢打草驚蛇,也害怕失敗,更是從內心同情朱允炆,所以他放棄了機會,并隱瞞了這個重大秘密,所以史書中才沒有關于此事的記載。

關鍵詞: 鄭和下西洋 軍事行動 靖難之役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